“抱歉,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TVB剧集《读心神探》里的这句著名对白,如果把“钱”换成“数据”,在现在的很多场景里,一点都不违和。
今天零点,周杰伦的影响力被数据化,定格在“1.1亿”,是第二名蔡徐坤数据的近两倍,也刷新了微博的超话记录。
“坤伦之战”的导火索是一个网友发的一条豆瓣帖子。“他超话排名都上不了,官宣代言的转评都没破万,演唱会都是粉丝去看,他的粉丝真有那么多么?我的意思是他的粉丝总不会什么也不干吧,超话什么的好歹侧面是流量的证明啊。”
竟敢质疑周杰伦?!
那些周杰伦人到中年的粉丝,纷纷放下手中的酒杯,或怀中的孩子,连夜现学如何打榜,只用几天时间,就把蔡徐坤从超话榜第一名的位置上赶了下来。
惹谁不好,非要惹中年人。
其实周杰伦不需要刷数据。
7月16日,就是网友豆瓣提问的那天,是由全亚洲超过50家电台定下的周杰伦日。因为2003年7月16日,《以父之名》 在这一天有八亿多人同时收听,所以之后每年7月16日便定为周杰伦日。
2010年,周杰伦的全球歌曲下载量排名第三。
截至2019年7月5日,抖音上周杰伦歌曲的播放量是63.2亿,稳居第一。
有实力的人靠实力说话就好了。但对于一些还没有很强实力的小鲜肉或小花来说,流量就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最大法宝。
本来两边相安无事,但实力派和流量派的冲突是迟早的问题,只是这次由周杰伦充当了引爆点的作用。
对很多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流量或者说数据至上的时代。
对于明星来说,数据越好,就越容易获得资源,进而名利滚滚而来。尤其是一些还没有很强说服力的小鲜肉或小花,流量更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最大法宝。他们本来不是明星,因为有了流量,也就成了明星。
粉丝帮助流量明星维持流量,就是自己为偶像能做的唯一的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这种奉献成为举手之劳。吃饭睡觉打榜,成为很多粉丝的日常。
流量明星和粉丝的这种共生关系,造成谁也离不开谁。为了吸粉,至少不脱粉,偶像们要定期刷存在感。
换来的回报是,粉丝可以通过制造惊人的数据,来引起公众的注意。被这种模式绑架的明星及经纪公司,注意力必然很难放在作品本身。
流量明星们经营人设、经营和粉丝的关系,但是就不好好背台词,不好好琢磨演技,不好好沉淀自己。
时间就是那么多时间,精力也只有那么多,此处多一点,彼处必然少一点。所以,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他们画着精致的妆容,唱着最流行最魔性的歌曲,但是就是无法触动灵魂。
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可以衡量一切,但数据和流量也是有偏见的。互联网上,人人都有传声筒和麦克风的时代正在过去。发言的人一直在发言,不发言的人永远不发言。
西方有句话说,睡着的狗是不叫的。一旦狗被吵醒了,就会出来汪汪叫,甚至叫得更大声。
很多周杰伦的中年粉丝都有了网络疲惫感。他们平时隐藏在互联网的深海里,看的多,说的少。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周杰伦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了。
可是谁能忘记自己的青春呢?
对于中国的80后以及部分90后来说,周杰伦就意味着他们的青春。所以才会出现当周杰伦被质疑时,这群人会立刻抱团打榜。看上去是为了力挺周杰伦,其实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曾经的青春和热血。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数据大战,是中年人赢了。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信息纷繁,数据可以带来量化,使得一切都一目了然。无疑,数据具有极大的正面意义。
但是,如果唯数据论,那又走到了事物的反面。
人们反感流量明星,不是因为嫉妒他们的数据惊人,而是讨厌他们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周杰伦刚出道时,也有争议,但那更多是因为不同代际之间的审美差异。经过时间洗礼,周杰伦的歌曲已成为经典。而蔡徐坤们,你能记住他们的什么作品?
流量明星的受追捧,还直接颠覆了大众的一些朴素认知,比如靠作品说话、实力是硬道理、勤奋才能成功。这不但是对屏幕的污染,更是对社会文化生态的污染。
周杰伦此次的登顶,除了自己有大量经典作品护身,更有很多官微加持,比如人民网、人民法院、新京报、头条新闻、CCTV6、国资委新闻中心……圈中重量级明星发声支持的,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不同寻常的迹象,也可以看作社会主流对“成功没有捷径”的又一次宣誓。
“坤伦之战”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看待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数据的优点是可以一目了然,方便量化。
但有了数据也不能妄下结论,这可能是个假数据。蔡徐坤就曾被央视点名,说他的流量数据太夸张,注水严重。
没有数据更不能下结论了,这可能会产生偏见,因为睡着的狗还没醒来,数据还没产生。
在大部分情况下,互联网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现实世界,因为总有人不说活,总有沉默的大多数。没有数据,不等于零。
数据是测量和记录的结果,有时没测到,不代表这个值是零。
在数据库的世界里,一个数据项如果是缺失的,处理数据的人绝不能把缺失的数据视为零,否则会出大问题。没有数据时,有可能真的是零,还有可能是因为互联网偏见,没有测量到这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