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有一座县城,名为“麟游”,据说是因隋义宁元年,有白麒麟在此祥游而得名的。麟游县自秦汉时期便设县制,历史极为悠久,在隋唐时期还是官员游玩避暑之地。坐落在麟游县境内的九成宫,更是唐朝多位帝王曾游玩的胜地,每逢酷暑之时,帝王们多会来此避暑。
九成宫坐落在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是唐朝第一离宫。作为隋文帝的离宫,九成宫初建成的名字为“仁寿宫”,到了唐太宗贞观五年,历经修复和扩建后,又改名为“九成宫”。九成宫为“九重”,从这两个字里便可感受到九成宫的高大,而根据《隋书》和《唐书》记载,历史上的九成宫曾有大宝殿、咸亨殿、排云殿、丹霄殿以及梳妆楼等多种宫殿,规模极为宏大。
九成宫拥有依山傍水的绝美景致,并且环境清幽怡人,建成以后就成了隋文帝钟爱之地,隋文帝曾六次到此处避暑。唐太宗修缮扩建九成宫后,也曾多次来此度更,此外,唐高宗登基以后,还曾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并和武则天先后来过8次,由此可见九成宫的魅力。
历史上的九成宫早已经破败,但是它的遗址尚在,所以我和闺蜜也曾到这个充满了历史底蕴的地方游玩参观。如今的九成宫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来到景区大门前的广场上,便能看到一块醒目的石头,石头的样子像是一个巨大的印章,上面镌刻着“九成之宫”几个古典的大字,极具中国汉字底蕴。
石块后面的大门建筑是新建的,仿古的建筑虽然看起来也蛮宏伟大气,但是却没有古建筑的那种历史韵味,并没有多么吸引人。进入景区的大门,里面的景致倒是很清幽,小小的假山和青翠的树木相映衬,有一种淡雅的格调,让人觉得格外舒服,看起来有点像江南小园林呢。
假山旁是一处白色的院墙,院墙高低起伏,中间镶嵌着造型别致的圆形门,从圆形门穿过,视线便变得广阔起来。一眼看去,宏伟的宫殿群以青山为衬,坐落在一片自然秀色中,显得既庄严又雅静。在宫殿群的中间,一条长长的通道静静地向前延伸,通道的两旁还放置着不少的石狮子和石灯,如果是在古代,石灯中的灯火和宫殿群的烛光一起亮起,一定非常辉煌华丽吧。
漫步于通道之中,仿佛能联想到古代的帝王们来此游玩避暑的场景,帝王行走于九成宫中,宫女侍卫紧随其后,那场景一定很壮观大气,可惜历史终是历史,我们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场景。走到通道的尽头,台阶上巨大的毛笔雕塑就吸引了我们的视线,笔直的毛笔矗立于景区之中,笔尖被腾龙所围绕,看起来栩栩如生。毛笔雕塑的名字为“金笔石览”,笔直坚挺的造型寓意着这里是书法之乡,也寓意着唐代谏官秉笔直书的刚直不阿。
再继续参观,便看到了一座古典的碑亭,碑亭中放置着《九成宫醴泉铭碑》。这块石碑高达3米多,是国宝级重点文物,由魏征撰文、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碑文上所刻的文字大概有1000多字,九成宫的来历、位置以及对唐太宗的赞美等都用石碑上的文字记录了下来。作为欧阳询的晚年之作,《醴泉铭碑》历来被学书者视为楷书正宗,有“天下第一楷书”的美誉。
观看这块石碑,虽然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之下,石碑已经变得沧桑斑驳,但从上面的文字依然可以感受到欧阳询的书法造诣。阅读着石碑上的文字,在千年之后,唐朝时的九成宫似乎又重现在了我们面前,透过它,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辉煌。
除了《醴泉铭碑》以外,九成宫还有一块《万年宫铭并序碑》,这块碑是由唐高宗亲自书写的,石碑上的字迹和《醴泉铭碑》上的楷书有所不同,书法相对婉润,在书法界也有很高的名气。
九成宫的大殿是仿古而建的,飞檐翘角和朱红色的门窗都有古典建筑的风格,但是因为不是真正的古建筑,整座大殿都少了历史的韵味,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九成宫出来,还可以到达优美的西海苑,西海苑的碧水清澈而灵动,周围的亭子、石桥都倒映在水面,有“风生碧波映石桥”的意境,漫步于石桥上,就好像行走于诗画之中。
站在西海苑中回望九成宫,整座九成宫被青山绿水所环绕,宛如被隐藏起来的桃源净土,难怪唐朝的帝王们都喜欢来此游玩避暑。现在九成宫的名气也许不大,游客也不是很多,不过那种舒适静雅的氛围,却很适合闲步散心,到了这里就会明白什么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旅游小贴士】
景区位置: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
门票价格:30元。
交通路线:从宝鸡汽车站乘坐发往麟游县城的汽车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