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大型系列报道
《行走长城》
第六十五篇
《这里的长城全省最美! 》
明长城在河北境内绵延1200多公里,如果要问全省哪里的明长城保存的最好?长城专家和爱好者大都会给您推荐涞源县。涞源县境内的长城超过了120公里,占到了全省的十分之一,而且基本保留了原貌。
记者和涞源县文保所所长安志敏一边聊天,一边缓步登山,蓝天白云之下,山脊上的长城一点点的露出了全貌。墙体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金光,长城如同一条金色的巨龙蜿蜒到天边,似乎要腾云而起,直插云霄,目力所及之处,敌楼遍布,气势磅礴。
浮图峪长城全景
这里是涞源浮图峪长城,记者数了一下,一眼可以看到20多座敌楼。安志敏说,这在涞源还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在乌龙沟长城,可以一眼看到37座敌楼。涞源县明长城属于内长城,从涞水金水口进入涞源县境,到涞源的南马庄出境,进入山西,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势,总长度是122.5公里,共有关城六座,分别是乌龙沟、浮图峪、插箭岭、宁静安、白石口、独山城,敌台269座。全长占到了全省明长城的十分之一。
浮图峪长城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明朝政府与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达成协议,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庆和议。1573年,万历皇帝继位,尽管明朝结束了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但为了以防万一,在首辅张居正的坚持下,继隆庆年间之后,继续修建长城,涞源长城就修建于这时候,一直到万历十三年、公元1586年完成。
浮图峪长城全景
河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郭建永说,修建涞源长城是借鉴了土木堡之变的教训,俘虏明英宗后,蒙古太师也先率领大军从山西绕道,攻破紫荆关,然后北上威胁京师,才有了此后的北京保卫战。涞源长城就是紫荆关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它充分结合了涞源特殊的地形地貌,修筑的敌台、城墙都非常牢固,在河北省乃至全国保存都是比较完整的,属于内长城的代表性的地段,也是最精华的地段。
浮图峪长城敌楼
涞源历史悠久,两汉置县,古称飞狐、广昌,地处太行山北端,是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山交汇”处,除涞水之源外,境内还有拒马源、易水源,可谓“三水同源”。涞源县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七十多座,超过2000米的山峰就有5座,选择在这里修建长城,可谓独具慧眼。涞源还是太行八陉中的“飞狐陉”和“蒲阴陉”交汇之处,地理位置更为险要,蒙古骑兵一旦从山西突破涞源长城,就有多种选择,首先可以东去威胁紫荆关,也可以南下围攻倒马关,一旦突破这两个关隘,向北可以直逼北京,向南可以进入广袤的华北平原,大肆劫掠。
乌龙沟长城
扼两陉之咽喉,通晋冀之交流,树燕赵之屏障,这就是涞源长城。
涞源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墙体全部石砌,敌楼以条石为基,青砖垒砌。涞源县的石灰石资源十分丰富,城砖均以石灰填缝,这也许是这里长城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因之一。涞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就是乌龙沟和浮图峪段,以记者所攀登的浮图峪长城为例,这段一共是29座敌台,成为遗址的只有两座敌台,被雷击或者是抗战时被拆毁,其他的全部保存。
宁静安长城、毁于抗战时期
可以说,涞源长城历经400多年的风霜雨雪,没有经过人工修缮,基本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在涞源,长城之美绝不仅仅是雄奇壮观,长城之美更在于因历史、自然、人力三者巧合而保存下来的一砖一石;在涞源,长城似乎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呼吸之间透露出的是历史的脉动。
记者 | 王智博、曹力通稿、高丽红、保定台张岩、魏岳奇
编辑 | 李璐
等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LWP4W0BMH2_cNUg0V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