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病房,97岁的吴爷爷坐在病床上,看着手机上的小字一字一句地读着。要不是这次痛风病折磨,他会在家里读读报,与左邻右舍说说话,自家门前种点小菜,外出散散步……
昨天是“全民关注痛风日”,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想给大家提个醒,要像关注血糖、血压一样,关注尿酸指标。
吴爷爷是富阳人。上周五上午,因为腹痛腹泻,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浙江省中医院检查。吴爷爷腹泻腹痛症状出现有十多天了,起初也只是以为吃坏了肚子,但后来改善饮食,症状并没有缓解,身体越来越虚弱,这才赶紧来了医院。
经省中医院消化科医生的检查及询问病史,发现吴爷爷的腹痛腹泻很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而吴爷爷和家人提到的一件事更是引起了医生们的关注。
清明节前后,吴爷爷的左脚关节出现了红肿和胀痛,痛得没法下地走路,去附近的社区医院就诊,考虑痛风,社区医生为他开了些痛风类常用药物。痛风让他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吴爷爷只能坐轮椅出门,自从吃了痛风药物,他更是出现了腹痛腹泻的症状。
消化科医生立刻将吴爷爷转至风湿免疫科。考虑吴爷爷既往有冠心病、慢阻肺、肾病等多种病史,风湿免疫科将其收治入院。
“这样高龄且是初次发作的痛风患者是较少见的。痛风的高发人群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男性,有趋于年轻化的趋势。”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学术带头人宋欣伟教授表示,这位患者与我们常见的痛风原因也并不一样,可能是由于他的肾功能丧失,导致尿酸升高,诱发痛风。
考虑到老人病情的特殊性,宋欣伟教授团队制订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停用原本的药物,内服小剂量的激素,配合医院自制的清凉膏外敷。
目前,吴爷爷的关节肿痛已经基本消退,痛风情况趋于稳定。但因为心脏上的问题,接下来还需留院观察一段时间。
上周六,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戴巧定医生在省中下沙院区看诊,周末患者不多,一个上午,戴巧定接诊了23位患者,其中有9位是来看痛风的。“这些患者年龄偏轻,多数在20岁到50岁之间。”
除了遇到的年轻痛风患者越来越多,戴巧定还发现,有些患者不把痛风当回事,明确诊断后没有接受正规治疗。“痛风是发作型的,一些患者认为,发作时吃颗止痛药可能就熬过去了,并没有太在意。”
上周,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自述确诊痛风已经十多年了。来就诊时,他的手上、脚上都是一颗颗凸起的痛风石。这些痛风石大小不一,大的有四五厘米,也因此,他没办法再穿普通的鞋子,只能穿着拖鞋,走路也很难受。
“除了会出现痛风石,常年痛风,不规范治疗,尿酸高,会对肾脏产生影响,导致慢性肾衰;此外,也会对心血管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戴巧定说。
“十几年前,大家都不来看痛风,现在意识提高了,这样的患者逐渐减少,但还是会有一些麻痹大意的,不发作就不来医院。”一位40多岁的痛风患者让她印象特别深刻。那也是一位有多年痛风病史的患者,体形偏胖,因一次痛风发作,来医院就诊。
经检查,他的尿酸竟超过900μmol/L(一般血尿酸值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几乎超标三倍。肌酐也偏高,145μmol/L(男性正常值为44~133μmol/L),提示肾功能下降。通过治疗,将其病情平稳控制住了,尿酸和肌酐指标也不再上升。但慢性肾衰已形成的一些损伤却是无法恢复的。
“很多人是先有尿酸高,再痛风发作。”戴巧定说,日常生活中预防痛风,看尿酸是一重要指标,她结合临床经验,还给了几点建议:
如果你在体检或任何检查中发现尿酸偏高,但并没有痛风发作,应当及时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比如,调节饮食,多喝水,多运动等,要预防高尿酸血症(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360 μmol/L即为高尿酸血症)。
如果尿酸指标超过540μmol/L,无论痛风有无发作,可能都需要药物进行干预。
如果肥胖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定要重视,定期查一查尿酸。如果是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更应积极控制尿酸。
戴巧定强调,其实高尿酸的危害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样,都会引起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我们不光要关心我们的血糖血压水平,日常也要关心尿酸指标。
通讯员 | 鲍航行 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