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来把培养科技人才,尤其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进行经济竞争的重要条件,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向儿童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20世纪<年代,由于世界性的两大惊人事件的发生,即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而要求未来的一代不仅有传统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还要有调查研究和灵活转换知识的智力活动能力,培养儿童能适应新的、事先未预料到的事情的能力。这使美国的教育受到了一次极大的冲击,幼儿科学教育改革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儿童科学教育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进和建立了第二代现代科学课程计划。
1985年6月,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约卡内基公司和梅隆基金会开始实施一项长远性计划,这项计划的发起者将它命名为2061计划。计划将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素质上而不是集中在比较狭隘的科学学科上。目前,这项计划尚在进行中。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趋势在实施这项计划时先后颁布的两个文件中有所体现:
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评定委员会国家研究理事会(NCSESA)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讨论稿,在其总述中写道:在科学探究的产物触目皆是的世界,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地参加就牵涉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
这一目标总述指出科学素养对于当今及未来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科学素养是每个人的必需;而完整的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的应用、科学方法的交流以及科学情感的表达这三个方面组成的,缺一不可。
1997年,美国儿童教育协会(NAEYC)公布了经过全面修订的《0~8岁儿童适宜发展性教育方案》。其中的《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使用术语“sciencing”[2],它表达了对于幼儿科学教育实质的认识:幼儿学科学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幼儿科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在“幼儿适宜发展性科学教育目标”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美国的幼儿科学教育观:
第一,重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科学教育给幼儿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幼儿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以自己的方式和进程与物体相互作用,获得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因此,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之情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一目标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更富有生气。
第二,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让幼儿意识到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发现。美国的幼儿科学教育标准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构成科学教育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探究被看成是学科学的中心环节。
第三,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在对材料、物等的观察、操作中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这些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础,对于他们形成有关科学概念以及今后学习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美国幼儿科学教育将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根本目标;强调发展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科学情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经验这三个目标,是由一个核心概念——探索(动手动脑)而使三者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