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肉松
上线两月有余,《青春有你2》将本周的合作舞台,从原本的周四、周六改档至周六、周日。同一时间,隔壁的《创造营2020》更新第四期,来到第一赛段的节点。
如此,不免有种两档女团选秀节目彻底正面较量的感觉。但其实一直以来,这二者都难逃比较。
从整体来看,《青春有你2》渐渐步入尾声,《创造营2020》刚要迎来高潮。在这个隔着距离并行的过程中,同时追看两档节目的观众,出现了某种相对统一的观感。面对人数同样是100多位的两批训练生,观众更快速且清晰地记住了前者中的女孩们。
大部分人有这种意识是《青你2》第一轮淘汰时产生的,所谓“一轮游”的训练生已不乏让人印象深刻者。到了上周的35进20,排名结果公布后,屏幕外的观众为留下或离开的她们频频落泪,并惊讶于自己居然认识和了解这么多人。紧接着,#婧的群像#这一话题也登陆热搜。相关讨论下,表示“109人里能记住70到80人左右”的观众不在少数。
反观对赛制做出创新并强调提高标准的《创3》,对实力强者的展现有余,确实是开播之初让人感到惊喜之处。但这也直接导致,几期节目下来能够让人记住的训练生相对有限。
而这样的对比和观感,直接引出相应疑问和思考:对选秀节目来说,打造完整人物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究竟几何?
01
观众追“婧”,始于热搜陷于群像
甚至就在两周前,《青你2》还面对着这样的质疑:作为一档选秀节目,战线是不是拉得太长了?
节目前期,除了那些带着“网红”“回锅肉”等标签前来的训练生,吸引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与选拔无关的话题。跑偏的画风,一再让它在观众心中被定位为“黑红”。
最初,被形容为“综艺神兽”的虞书欣,通过上演“情景剧”、隔着JonyJ和Lisa打招呼、观看初评级时“哇哦”的反应等名场面,带动节目出圈。紧接着,秦牛正威的reader式rap引起群嘲,魔性洗脑的“淡黄的长裙”更是调动了全民rap的热潮。
自带话题的训练生为节目聚集了热度,但从初舞台起,不乏表现抢眼者做到直接圈粉观众。
比如“咔咔真唱,一顿暴跳”的上官喜爱;毫不犹豫表示“当然”能一个人hold住全场的安崎;正常标准下风格明显与女团绝缘的张钰和王清……
这些在观众心里留下较为深刻初印象的训练生,几乎都有可以被提炼和总结的标签。在后续的赛段里,相应的标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但有趣的是,它们同时存在很多“被推翻”的情况,即在镜头全方位的记录下,渐渐展示出具有反差的一面。
而这种强化或反差的呈现不局限于训练生的业务能力,像是可爱画风的女孩也可以完成性感舞台。观众可以看到的是,对训练生个人更完整的性格呈现,以及彼此间关系变化的侧重。
大家初见上官喜爱时,能感觉到她的霸气与酷飒。但第一次位置测评的选曲,她挑战了与形象有反差的《亲亲》;曾给乃万写下鼓励信,署名为“一个好心的大姐”;面对前来分享经验的杨天真,她提出的问题是“一个艺人该不该有功利心或者说野心”,表达了对这种心思伤害到他人的担心……
刚开始,观众一边喊她“喜爱姐”一边发现她只是97年妹妹,但镜头不只对姐姐或妹妹某个侧面进行突出,而把她作为一个女生去呈现其鲜明的形象。让节目组如此着墨“刻画”的女生不在少数,也更有甚者。
所以,尽管对其它方面的质疑声仍在,但越来越多的观众反馈显示,大家已经从各种嫌弃转变为真情实感。形成这种现象的答案显而易见,节目对选手群像的塑造可谓功不可没。
这些方面的呈现也和舞台表现一样,反哺了训练生们的人气与热度。
根据骨朵数据显示,第二次排名公布到主题考核公演的这一周,她们开始相对集中地出现在新秀榜上:金子涵、谢可寅、刘令姿、喻言、林凡、徐紫茵、上官喜爱、葛鑫怡、段小薇、许馨文、等人纷纷出现并持续在榜单。热度高者,如金子涵、谢可寅、林凡等,排名最佳时位列第二。
02
从意会到言传,选秀有“剧本”
对观众来说,在真人秀刚开始普及的阶段,关于“节目有剧本”的说法还像是一种不可说破的“秘密”,偶像选秀更是如此。
因为不同于影视剧,剧本的概念与真人秀所谓的“真”是背道而驰的。但另一方面,观众似乎又十分清楚这种前提和设定的存在。
自2018年至今,“优爱腾”三大平台共计上线7档选秀节目。再往前追溯,从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算起,国内的选秀历程也走过16个年头。很多人都可以从中猜测和总结出一些规律,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人设。
在一篇名为《女团人设剧本图鉴》的文章里,作者提出了10种常见的类型。
逆袭小废物、slay独立女性、大魔王、伤仲永、才女、天才废物、喜剧人、中性选手、重拾自信、悲情回锅肉,这些标签所概括的人设,几乎在每档选秀中都可以找到对号入座的训练生。
而如今,节目的幕后团队开始更公开地分享他们的制作思路,综艺编剧这个工种也正式浮出水面。
最近,《青你2》总编剧曹薇在采访中解释综艺编剧这份工作的内容,它明显区别于影视剧编剧需要具体到台词、情节的设计,“对真人秀而言,编剧更重要的工作是通过设计赛制,挖掘人物身上的亮点,并且把它放大”。
所有前期收集和了解到的素材,只决定到初评级的舞台上。编剧负责划重点,后期剪辑则要把这些“点”连成“线”。从舞台、练习室到宿舍,训练生的业务能力、对待训练的态度、私下里的真实性格、和其他成员的关系,都是这条线的组成部分。
比如,参加过《中国新说唱》的乃万,从刚开始的rap组小老师定位变成了后来的甜酷女孩;初舞台评级为A却没有完整呈现的喻言,现在让观众对其有了清楚的认知,即自律独立的全能ACE。
而打造人物线的目的和优势在于,观众可以通过镜头里的各种细节,发现自己关注的对象到底是怎样的人,这群女孩通过几个月的相处到底形成了怎样的神仙友谊。
尽管无法避免的槽点是,选秀节目的镜头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更优先被呈现的通常是更容易出效果的。
但第三次排名公布时,观众几乎能够get到训练生们离开和留下,带来的所有泪点和燃点:林凡和陆柯燃、许馨文和谢可寅、葛鑫怡和金子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节目的人物线刻画,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03
当观众看选秀时,观众在看什么?
对比《青你2》和《创3》,观众对其训练生记忆度的明显差距,反映的是两档节目对人物线打造的取舍,也是对“当观众看选秀时,观众在看什么”这个问题的判断。
鉴于其选拔成团的本质,训练生的业务能力自然会是第一答案。
从这点来说,赛制创新的《创3》刚好可以满足观众。节目对初舞台的规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从训练生们轮流上台自我介绍并表演,变为vocal和dancer两个位置最强训练生的battle,并且个人优先于团体。由此,希林娜依·高、刘些宁、林君怡、陈卓璇等训练生进入观众的视线。
但如今第一赛段已经结束,观众对这档节目最深刻的记忆点,仍然是前两期实力最强的几个选手、“小哭包”张艺凡以及合体的“牛鹿桃”。
以至于昨天的节目中,面对教练团向训练生们提出的六个问题,观众完全无法对她们在50天里经历的事情产生共鸣。如今看来,《创3》的创新赛制让节目过早地消耗了看点,明显向教练团倾斜的剪辑也成了一种失策。
因为对观众来说,追看选秀的终极关心对象是训练生,而在关注她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之余,还期待了解的是其拥有什么样的性格。换句话说,这也是“人设”之于所有艺人的存在意义。
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粉丝能够持续地喜欢一个完美标准的唱跳机器。之前星番探讨大家被虞书欣圈粉的现象时,就提出过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偶像市场是否可以接纳更多更个性化的成员。
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人设始终是容易崩塌破碎的,那么真正能够稳定的又是什么?答案是人格。
节目中相对完整的人物线和故事线呈现,就意味着训练生们有了更加丰富、立体和真实的人格。
同时,单论“粉丝”这个词,它的含义中带有一点的狂热和迷恋的性质。而人格魅力的施展和输出,能够相应激发出更多的感性认知。
这种感性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共情,就像金靖以“青春制作人本人”的身份去《青你2》时说的那样,“我在看你们109个人的时候,有的人自卑,有的人活泼,各式各样的你们,其实制作人们不是在看你,是在看她自己”。
除此之外,也有另一个需要判断的问题:当观众看选秀时,观众还想感受什么?
从2018年以来这几档节目的定位中,可以找到答案:陪伴感,这是养成系选秀的核心意义之一。而人物线中体现出的成长逆袭或其它类型的变化,都会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感觉,并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看得长远一点,这种感觉并不仅仅停留在选秀进行时的当下,当训练生们结束选拔、真正成团之后,观众才更有可能继续观察这些女孩们的表现和成长。所以选秀节目里的“人物线”,其实是由三方共同完成的。训练生提供素材、制作团队进行组织,负责最后一环的是作为接收者的观众。
针对训练生人物线的探讨,不是为了争辩当下两档节目,及其最终选出来的女团孰好孰坏,这个单一项也不足以决定什么。但是对选秀来说,这确实是一副所谓的好牌,要不要打、如何打好,都有值得思考的空间。
目前为止,《青你2》和《创3》的“碰撞”正在进行中,优酷的男团选秀《少年之名》和芒果TV的姐系选秀《乘风破浪的姐姐》也即将为个夏天的选秀热添一把火。想必等到它们上线时,会有更多、更明确的答案随之而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8x1R3IBfGB4SiUwjR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