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自己的爱好,不管喜不喜欢,我只做令爸爸开心的事情

2020-02-28   杨小米的情感专栏

作者|甄冉 编辑|欣欣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如父如子》,主要讲两个家庭抱错了孩子,抚养到上小学时得知了真相,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这部影片,教了很多为人父母的道理。

1.别做控制型父母

影片中,两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非常不同,而且两个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是截然相反的。

庆多的爸爸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长,这种类型的家长普遍观点是: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话,就应该成为父母希望成为的样子。

庆多一家很有钱,庆多的爸爸良多是世俗眼里的标准精英,在一流的公司上班,拿着不菲的收入,家住在市中心。

良多非常优秀,他要求儿子和他一样优秀,于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庆多的要求都非常严格,然而,习惯被控制的孩子,通常会失去自我。

影片中,当妈妈告诉庆多不用勉强学习钢琴时,庆多坚持要继续学,原因是:“但是爸爸夸我了啊。”

此时庆多对于学习,完全是出于对父亲的权威,而并非自己的兴趣,在庆多小小的心灵里,我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希望我这么做。

影片中段,当两个家庭换回孩子后,良多面对亲生儿子琉晴时,也是百般纠正他身上的各种“坏习惯”。

琉晴到良多家吃的第一顿晚餐是牛肉火锅,这对于以前生活贫穷的琉晴是非常兴奋的时刻,此时,良多过来让他停止吃火锅,开始纠正拿筷子的姿势。

当良多要求琉晴叫自己爸爸时,琉晴反复的问:为什么?

良多只是反复的回答:不为什么。

琉晴的爸爸雄大是个情感引导型家长,他能让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并且了解并尊重孩子。

雄大对孩子各种情感都能予以接受并支持,当琉晴因为想家而从亲生父母身边偷跑回来时,他进行安抚并且陪伴玩耍,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因为雄大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做个情感引导型家长,尝试着多去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情感需求,不要总是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我、身心健全的人。

2.建立亲密关系: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影片中,良多平时工作很忙,陪伴孩子时间非常少。在影片开头,夫妻俩陪庆多参加入学考试,之后良多直接回公司上班了,一直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影片中段也有段很心酸的画面,庆多的单反相机里,都是良多睡觉时的照片,说明在庆多的生活中,只能看到爸爸睡觉时的样子,而和爸爸的相处时间,只有晚上爸爸睡着后。

而琉晴一家住乡下,虽然雄大不像良多那么“精英”,只是经营着一家杂货铺,但是他有大把的时间陪孩子玩耍。

雄大会亲自给孩子们修玩具,一方面是因为经济问题,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这样可以和孩子共同玩耍,参与到孩子游戏中。

当两家人见面时,孩子们在一起玩耍,雄大也参与其中,玩儿的不亦乐乎,对于孩子而言,雄大才是他们最好的玩具。

庆多去雄大家没住多久,就建立了很深的亲密关系。课堂上老师教做的花朵,庆多都要送给雄大,这让养育他六年的良多很是嫉妒,但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父母就是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感情才会越来越深。

3.教会孩子:长辈的话不全是对的,要学会自己思考

当良多得知庆多并非亲生时,本身很矛盾,既想换回琉晴,又放不下庆多,良多爸爸此时说:“人和马一样,血缘很重要。今后这孩子(琉晴)会越来越像你的,庆多则相反,会越来越像对方父母。”

这番话让良多下了决定,放弃亲情,放弃庆多,换回琉晴。这个决定日后让他非常后悔,如果当初多用心想想,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妻子最希望的结果是什么,孩子最希望留在谁身边,就不会随了自己父亲的话,做出错误的决定。

人要学会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最为重要。大人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大人只是比孩子多活了几年而已。

4.接受孩子的不成功,用成长型思维看待每一个人

当庆多的养父良多得知真相后,说的第一句话:果然还是这样吗。

庆多乖巧听话,但是并没有变成良多理想中的优秀儿子,从这一句话,就能感受到良多一直不能接受自己儿子这六年来的不优秀。

但事实上,人都是会成长的,没有人会一直失败,也没有人会一直成功。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受基因影响非常小,并且是不断变化的。

首先,父母要成为拥有这种思维的人,能将人生中的挫折转变为未来的成功。并接受孩子现在的不成功,用成长型思维陪伴孩子成长,慢慢的培养孩子能够主动挑战困难的能力。

5.亲情关系远大于血缘关系

两个家庭在得知抱错孩子后,最初选择了换回孩子,后来又非常后悔,最后两家决定再次换回孩子,并且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

这个结局非常好,在血缘关系面前,双方父母都选择了亲情,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纠结的。但反观两个孩子,从始至终,都希望跟随养育自己长大的一方。

孩子,是懂养育之恩的。亲情,是靠一点一滴积累的,和血缘无关。

总结:

小孩子天生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而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的自己的缺点。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陪伴他们成长,才是作为父母独一无二的工作。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请多花时间陪陪他们,并且成为一位情感引导型家长,教会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用成长型思维看待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