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没想到还有一个不怕死的新品牌敢在3K价位出单动圈——当这个品牌的总代理找到我约稿时,我也是这么回复他的。
我曾经在写MG800的时候表述过我类似的顾虑,MG800不好么?非也,只是竞品太强。在3K这个档位,有OA家的水银、软耳朵家的RSV,都是有口皆碑的东西,还有基于爆款旗舰动圈1697TI的同单元方案的流行化调音的Acoustune 1750CU。同时,这个价位也刚好卡在了Advar、Twilight的二手区间里,所以,没有两把刷子的话,在3K档位做个单圈真的是个蛮冒险的行为,更何况还是个新牌子。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蝴蝶圈在硬素质的表现方面,不比以上任何一个产品差。
一没品牌积累,二没进口加成,而且还是在单动圈这么一个供应链饱和、素质发挥空间有限的单元品类里,Fono这个品牌在这样的价位打造自己的首发产品,真的有够胆量。所以,我也和总代那边说了,我会用一个比较严苛的标准去审视这个塞子,希望他们不要玻璃心。
首先,他们有一点,已经胜过了绝大部分新品牌,那就是“记忆点”。其实不论是外形、还是“陶瓷蝴蝶圈”这个外号,都很容易让人一下子记住,就好比即便是你看完这个名字就忘了,下次在某个线下门店、或者试听会上看到它的时候,你一下子就会想起,“哦?这就是那个蝴蝶圈吧”,听它的欲望可能比其他牌子都要稍高一些。另外,陶瓷也对应了蝴蝶圈所用的振膜技术,同时在外形的面板设计上一种水墨的晕染感、和“陶瓷”这种我国传统工艺品都属于有一些国风性质的属性。
在佩戴方面,蝴蝶圈对于大耳蜗的用户更友好,比如我戴着蝴蝶圈的时候贴合度堪比私模、隔音极好,而且完全不胀耳朵。基板上只要不是外耳蜗过于小的用户,蝴蝶圈在内侧的弧线设计方面非常易于达到高度的贴合,而且难得是作为一款外形很有辨识度的产品,它却也能保证非常优秀的人体工程学设计。
蝴蝶圈标配的原线为24awg 7N单晶铜以及6N无氧铜结合上石墨团屏蔽,pp避震网带来了非常柔软的触感,线看着粗、却有着极高的收纳便捷性,插头的部分也镶嵌了人造宝石,甚至宝石的颜色还和蓝色的腔体面板有所呼应。
从纸面参数来看,16欧、106dB这种阻抗灵敏度组合确实好像给人一种很好推的样子,但还是提醒大家两点,首先是蝴蝶圈它确实不吃推力、或者说不吃功率,想推响、出大声压是很轻松的,但是它更多的是考验前端的控制力、声音安定感,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动态极其优秀、高频比较能放得开的底子。第二点在于,蝴蝶圈非常欠煲、且耐煲,我这边在经过100H的煲机后,高频的攻击性削弱、结像的棱角也减少了,低频的部分更为蓬松有弹性。近几年的动圈耳塞里,非常欠煲的其实真的不算多了,蝴蝶圈算一个,这也是我认为我到手细听以后和展会试听时给我带来的最大区别——蝴蝶圈其实对于“传统动圈韵味”是有一定表达的,展会上我听到的那副应该是新机,听着似乎更现代、甚至带点“铁味”。
低频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我过去一直认为蝴蝶圈是一个总体均衡、且偏中高频、线条感清晰锐利的塞子,但煲开后的这个低频堪称惊艳,不仅量感够多、而且十分的扎实有力道,是那种蓬松感强、强到会让你的耳道甚至有点震颤感的类型,而且该有的低频纹理细节相当清晰,你如果想让我找一个同价位低频素质够好、但是量感这么多、饱满度如此佳的,我好像还真找不出来。上文我提到过的竞品里,Advar的低频质感十分优秀,但在澎湃感方面还真是蝴蝶圈更强一截、它是一个让低频控一本满足的东西,而且十分适合快节奏的嘻哈、摇滚曲目。林肯公园的《Bleed It Out》是一个小空间内的模拟现场录音、元素较为复杂,整个的录制都很有临场感,用很多所谓的均衡塞去听的时候,低频的打击感都出不来、开头的门框嘎吱声、副歌部分背景里观众似有似无的和声也是不够明晰的,所以与其说蝴蝶圈的低频量感大or素质高,不如说它在低频部分的乐感拿捏的相当好。
蝴蝶圈的声场有一点欺骗性,它很容易让一个纯听流行的用户误以为它是一个偏流行的底子,那种偏近场的、中频偏前凸的调教,但其实它拿来听交响、OST、New Age等曲目的时候,声场是有一定发散感的开阔型、但是回到一些“录音室产物”的曲目时,它的声场是饱满型、结像是偏丰满的那种。其实想通了这一点的话,不难发现蝴蝶圈的声场表达是那种偏向录音原貌的还原倾向的,它不会刻意地在室内的流行或古典乐内去拉宽声场,但是遇到Live型曲目的时候又能够发挥出足够的规模感来。此外,蝴蝶圈的声场是近球形的,有很好的纵深表达、人声有相对偏近的距离却毫无头中效应。
整个中高频的表达呢,我认为是真的把这个价位能给到你的最高素质都给到了,但是对于用户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也是我认为蝴蝶圈有一定欣赏门槛、或者可能带来歧义的地方。蝴蝶圈的密度是这个价位我认为最高的一款动圈,甚至不会输给混合单元的破军、RSV等,但这样也导致它听起来就没有1750或者twilight那样流畅温婉,中高频的部分是显得更“实”一些的,再加上它相对直白的人声表达,所以在前端搭配的时候,我认为你配一个小功率的HUFI前端、或者声音较为宽松轻盈的都比较合适,比如凯音新出的N7、德森瑞家的DTR1+,包括低端价位的山灵M6U、海贝R5II等、这些机器的共同点都是音色流畅细腻、高频鲜活度出色,能够给蝴蝶圈的人声增色、压住高频攻击性的同时,又不会带来素质方面的劣化。
我并不认为蝴蝶圈的人声是短板,但它本身确实不会给你很鲜明的某种人声倾向性,比如偏醇厚、或者偏清秀、又或者颗粒感偏粗or偏细等,人声的表达中性直白、且带一些轻微的润感,你可以说它不是一个具备人声毒性的塞子,也可以说是人声的“可塑性”比较强,看你怎么理解了,在我心里其实蝴蝶圈的器乐表现要明显优于人声。蝴蝶圈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驾驭弦乐、钢琴、铜管、木管等古典类乐器的塞子,只是说它不算典型的中正,而是有一些不过分的亮度增益,比【标准声】多了一些光泽度,而且良好的高频瞬态和动态爆发力让它在一些极端场景下显得比同价位的一些竞品都要更有张力,是属于上限很高的那茬。
还是像开头说的一样,因为蝴蝶圈在这个价位的动圈竞品太多、太强,所以我在写的时候用词和结论会更加的谨慎,但有部分结论我是敢说的,蝴蝶圈的硬素质在这个价位的动圈里是第一档位、而且上限极高,是属于能够吃得住更高级的前端、能呈现出对应潜力的那种类型,只是需要避开高频凌厉、偏数码味的前端。同时,Fono虽然是个初出茅庐的新品牌,但是在调音的高级感、素质的表达方式方面还挺老道的,一耳朵的素质吸引到我后、经受住了多种曲风的考验,它虽然乍一听是个流行的底子,但是对于古典也好、现代型的OST也好,都有够硬的发挥,更何况它居然是一个声音素质能够比肩同价位混合单元的产物,而不仅仅局限于动圈品类。我现在十分期待这个品牌后续作品的发挥、以及希望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市场里,看到更多蝴蝶圈这样由内而外均具备不俗辨识度的强劲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