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逆向“歧视”可以有!王旭明:烟草院招三名清华北大生,国家应限制

2023-05-25   瑜说还休

原标题:如此逆向“歧视”可以有!王旭明:烟草院招三名清华北大生,国家应限制

近日,媒体报道称:在一则《郑州烟草研究院2023年公开招聘录用人员公示》中显示,郑州烟草研究院于2023年4月23日至28日进行了面试,最后共录用了11人,这11人中,有3人毕业于清华北大,有7人是博士研究生!

对于这一现象,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如此评论称:

“……这样的现象值得深思。毫无疑问,举全国之力兴办的清华北大和一批国家重点高校,应该,也必须承担国家发展中重大难题而做贡献,例如芯片、疫苗等国外卡脖力的项目。同时,应该,也必须承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为获得诸如诺贝尔奖这类标志人类自然科学高度的项目做贡献。上述两条应该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国家重点高校的重要和主要任务和目标。至于从这些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当大官、挣大钱和进入烟草白酒这类企业,不能提倡,国家也应出台有关政策有所限制”。

“ 应该认识到,解决大学生就业主要是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而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大学,应该培养拔尖创新和国家急需人才,而不能以简单就业为导向”。

王旭明的主要意思就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顶级高校培养的顶尖人才,不应浪费在“当大官、挣大钱和进入烟草白酒这类企业”上——国家对此不应提倡,且应出台政策予以限制!

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还是别的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当然都有公平就业的选择权利,这些人选择报考待遇丰厚的烟草公司,之于个人而言,当然是无可指摘。

但王旭明的意思,也并非是在指责这些学生个人的就业选择,而是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的清华北大本就集聚了国家最好的资源,培养着最有潜质的未来国家人才,但如果我们的就业导向、政策导向,却变成了“当官、挣大钱和进入烟草白酒企业”,确实在实质上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也可以说是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悲哀!

在中国的历史上,何以只注重人文教育,或曰文科教育?这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理念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历史上的文化教育,可以说就是为了培养官员,人人都把学习、科举的目的,定位在当官发财上,这也是我们在近现代科学发展的时代里,何以对世界科学贡献式微的重要原因。

即使到了现在,考公热也从来没有凉过,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公务员热”现象,其实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公务员队伍当然也需要人才,但如果无论哪个行业,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大都以当官为目标,则历史上的教训里,像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落后,或仍会延续至今和未来。因为,我们最好的人才去了哪儿?不是科技等前沿、最大的生产力发展领域,而是最好的人才挤破了头往当官发财的行当去了!

想一想我们大力宣传的“吸烟有害健康”的烟草领域,仅一个省会城市的招聘中,11人中博士不仅占了近90%,且还竟有最高等学府的清华北大3名毕业生,要说这都不算人才浪费,那真的可以说令人无语了。

试想:如果以此招聘逻辑推算,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每个区域每年都如郑州这样的招聘规模,则全国的烟草研究院一年大致就能招300余名博士生,其中大致会有清华北大毕业生超过100人!

虽然这样的推算并不准确,但以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会城市——郑州的烟草研究院招聘情况,对全国的情况进行推算,相信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而每年可能最少会有百名清华北大的学生,将进帘烟草行业,另外,还有白酒等此类的行业,也会吸引清华北大的学生应聘就业——如此简单推测之下,可以想见,这样的人才浪费,或许就很惊人了吧?

所以,从国家层面上看,像王旭明建议的这样:要进行政策设计,对烟草、白酒之类行业,甚至是对一定级别以下的公务员招考,都要“逆向限制”高层次人才进入应聘范围——如不准招收清华北大的名牌大学生进入,这个观点与建议,还真的值得国家思考!

或许,有人会说,这对清华北大毕业生中想挣大钱、过舒服日子的人,有些不公平吧?这样还会便宜了非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

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国家层次上观察这一现象,这难道不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吗?或许这会“便宜”了非名牌大学毕业生,但却更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与未来进步,当然就值得我们国家政策进行引导和限制了!【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