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能让世界看见中国看好中国

2024-06-25     中国青年网

第29届上海电视节昨天正式开幕,视听展区集中展出一批精品创作。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王彦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旅游业日益成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两者相逢、融合,1+1能催生多少种可能?

第29届上海电视节首日,影像引领、文旅融合俨然是遍布全天、覆盖节展全域、人人关注的“超级话题”。

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爆款剧《繁花》的盛景被再次复盘。剧集播出后,“宝总泡饭”在沪上各大小饭店里成了民选菜单顶流。听闻上海同行的分享,英国电视人旋即抛出“夏洛克同款早餐”,它由英剧《神探夏洛克》带火的咖啡馆出品。

西一馆电视市场,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带着厚厚一摞《拍在福建》拍摄服务指南供君取用。348页全彩册子,超三分之二篇幅都是福建的好山好水好风情。工作人员很直白,一部《我的阿勒泰》令新疆阿勒泰一跃成为全国剧迷的梦想之地,福建也希望在山河斑斓、人间有情中,深度联结影视和旅游。

“白玉兰飘香”线下惠民放映,BBC金牌剧集《9号秘事》的两位主创对上海首发的同款IP驻场演出兴致盎然。同一时间,电视剧《三体》的“沉浸式实景体验馆”在位于人民广场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开幕,剧中人物蜡像及一系列高科技互动装置引得剧粉、书粉慕名而来。

三组隔空“对话”,恰好对应如今三种最具活力的文旅共融模式:由爆款剧撬动消费新增长,由好剧好景的相得益彰引出旅游的下一站目的地,由剧造景构建文旅新地标。

电视节开幕日,能吸附最多目光、进而生发众人畅想的超级议题为何是“文旅共融”?主论坛上的专家观点讲到了许多影视人心坎上——当越来越多中外旅行者随《我的阿勒泰》走进新疆,亲见剧中逶迤多彩的风景、民族相亲的大地,一部好剧也许胜过了千言万语——它让世界看见中国、看好中国。

一本书一部剧一个好地方,诗与远方都可以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昨天的“白玉兰”开幕论坛有一瞬宛如各家制作机构的成绩汇报。

《去有风的地方》播出后,大理古城外七八公里的凤阳邑村人气和流量猛涨。那里的“有风小院”既是剧中主角的精神疗愈地,也是剧集出品方华策与当地共同运营的文旅项目。剧集种草,线下引流,再到线上安利,形成完美闭环。华策影视集团总裁傅斌星回忆,当年初到凤阳邑村,游客日流量不到20人,“等剧播后,日均到访10万人”。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聊到《追光的日子》,那部青春剧在广东惠州取景。剧集播出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许多剧迷都成了“追光人”。当地文旅部门也顺势而为,设计了4条旅游路线,用特设的短视频大赛为剧迷的打卡丰富体验感。“当时,为惠州带来的相关旅游收入达到18亿元。”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早已不是新现象。前两年,《隐秘的角落》《狂飙》把南粤小城江门、湛江带到大众视野;《山海情》播出后,宁夏旅游热度上涨,当地红酒、滩羊肉的销售翻了10倍;到今年,《繁花》热播让原本安静的上海黄河路一夜人声鼎沸,《春色寄情人》的上线则让福建泉州安静怡然的生活让人赞叹“宝藏之地”。

剧和地何以共情共生?电视剧缘何能在实现社会效益同时纷纷撬动了经济效益?《我的阿勒泰》或许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潇细说从头:那是主创剥离了功利心,完全从创作内容本体出发的心灵行旅;是平台毫无参照系,仅仅出于对普通人的内心观照、与角色一同思考生命自然的优秀文学改编;还是广电总局、文旅部、新疆当地、平台方共同携手,从多维度考量人们需求的创新案例。随着视听语言挥洒在散文气质中的生活景观、浸润了新疆地区辽阔的自然风光,“读一本书、追一部剧、去一个好地方”的追剧口号,从字面落地现实。今年5—6月间,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80%,旅游相关收入同比增长超90%。

一部剧的播出让一个好地方引人心驰神往。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觉得,从本质上看,两者的追求是相通的,“我们创作是‘以人民为中心’,讲人民共情的故事、人民喜欢的故事”;而旅游关乎民生和幸福,关乎人的心灵栖居。“文旅融合”,因为诗与远方本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业兴、百业旺”,文旅融合也需“致广大而尽精微”

“一业兴、百业旺”。旅游正在不断发挥综合带动作用,释放强大的乘数效应,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影视也有着类似的产业功能,影视作品就是以文化为核心、通过接驳不同领域实现综合效益倍增的复合型文化产品。

事实上,文旅融合并不限于相互“导流”的模式,与科技共创、与新技术共融、与更多产业共享边界,令“影视+旅游”屡屡诞生新玩法。《长安十二时辰》将唐风古韵嵌入古都西安的主题街区,把当年的影视基地打造成真正“长安城”;以上海为主要故事发生地和取景地的《承欢记》,抓住“Z世代的亲情”这一情绪共鸣点,开发了“承欢记Citybus”,让“影视+”与亲情、与城市漫步叠加;《三体》作为当代中国最知名的全球文化IP之一,已在上海先后孕育了“三体宇宙”广播剧和有声小说、两部系列动画、电视剧《三体》,还将布局一系列线下项目,如位于西岸的实景娱乐《三体·引力之外》……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观察到,文旅融合的集聚效应与溢出效应都在放大。一部剧能撬动的潜在消费红利不仅是取景地,还包括角色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能在某个瞬间牵动观众情绪爆点的名场面复刻。她说,要放大集聚效应,“价值认同”“情感共振”是关键,因为价值认同了,才会生成不断割舍的情感。“像《繁花》这样的精品内容,给了观众艺术审美上的穿透力、情感上的感染力,才可能带来其他行业的穿透力。”

芒果超媒副总经理周海提出,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才是双向赋能的起点。“其实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观众的接受不同,内容对观众情绪影响的持久力也是不一样的。”文旅融合也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让一个好地方赋能一部剧,在一部剧中读懂一座城,只有两者在精神上彼此契合、在文化内涵上相互成就,作品才能气韵生动,这样的诗和远方才会让人心向往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65e7d2ce98c313e0abfd7df2829d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