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答企业家六问:此时此刻,活下去比成功更重要

2022-05-29   吴晓波频道

原标题:吴晓波答企业家六问:此时此刻,活下去比成功更重要

点击上图立即报名

吴晓波20年企业研究心得

线下闭门课重磅开启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疫情进入第三 年,世界格局还在变化,这些难以预料的外部问题,令企业家们不得不去应对很多原本与企业经营无关的事情。

失败离他们如此之近,而失败的诱因又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对于企业家来说,发展和扩张已经成为过去式,活下去是比成功更重要的事。

眼下,正是需要各领域的 企业家、专家坐在一起研究如何避免败局的时候。

5月21日—22日,第十期《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在厦门开启。

吴晓波老师与姜跃平、张其亮、毛艳明老师一起,带领来自平安私人银行和巴九灵各社群的100多位企业家学员,直面当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困境,共同探讨如何把握转型趋势、进行数字化改造,以及跨越周期

开课前,吴老师特别叮嘱我们,去问问同学们此时此刻遇到了哪些现实问题。

经过收集,我们发现大家遇到的问题都和当下的大环境紧密相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希望突破困境,希望抓住新的机遇,希望知道中长期到底会发生什么。

在整整两天的课堂上,同学们带着各自的难题,面对面向几位老师请教,并在企投创新私董课上展开了激烈讨论和共创;几位老师也结合当下特殊环境的思考,给了大家针对性的建议。

我们从中挑选了6个热议问题,并将老师们的回答附在了后面,与你分享。

Q1

对于当下中小型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定位未来2—3年?

——《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学员

风险控制

未来规划

吴晓波:做企业永远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降低风险和避免败局。

这是一个踩油门的时候怎么控制刹车的问题,而不是研究怎么刹车的问题。

所以我们做企业尤其要注意一个词——速度。“速”和“度”是两件事,“速”是动能,“度”是控制。

一个团队里面有的人对“速”负责,有人对“度”负责,风险控制就是对“度”负责。作为企业家,既要控制“速”,也要控制“度”。

对速度的追求是企业家的本能冲动和精神底层,而对速度和节奏的掌控能力,则代表了他的成熟和境界。

速度的本质是另外一个词——节奏,也即周期和规律。企业家懂了速度和节奏之后,就会变成艺术家。

Q2

最近这两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国际市场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公司2年前就已经在规划国内市场,分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在操作,但一直做不起来,想知道传统制造出口企业如何拓展国内市场?

——《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学员

市场拓展

外贸转型

吴晓波:第一,组织创新+新的资本结构,要用蜂窝式组织的思路思考两家公司的治理架构和人才来源,我的建议是:

创业的人一定要是85后; 创业者要有2个能力:审美能力、互联网的敏感性。

第二,不要用现有的品牌,建一个新品牌,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全新的内部创业机制。

根据消费者画像的四个维度:区域、年龄、收入、审美,定义一个细分的小产品,把这个小产品打爆。

Q3

从事的行业小众、天花板低,想改赛道但是不知道方向,怎么办?

——《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学员

转行

转型

吴晓波:答案就是不换赛道,但要努力做到行业老大,同时警惕第二名、第三名会不会超过你。

小众不是问题,天花板才是问题。假如你的行业在全国的销售额只有10亿,那你占到3亿的时候,就会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利——定价权。

所以,小众就要坚持小众,然后通过技术变革把天花板撑起来,这样你的利润空间自然就大了。

姜跃平(资深管理与战略专家):如果我们想在困局之中做一个战略的调整,有四种比较常规的可能性——

第一种叫“整形”。比如我原来做线上的,发现线上成本太高了,考虑要增加一个线下业务,线上线下结合;或者我原来做外贸的,现在还要做内销。“整形”就是不放弃原来的主业,核心能力不变,只是做一个加法、一个延长。

第二种叫“变性”。比如我原来做线下的,现在把线下门店关了,全力去做线上;或者说我原来是做代工的,现在要做自己的品牌;又或者说我原来是做美容行业的,现在要改行做军工产品。“变性”就是改变核心赛道,依赖新生的组织能力,大幅度或彻底转型。

第三种叫“苦撑”。比如现在遇到困难了,我的业务形态不变,只是把规模收缩,减少损失,留住核心“资产”,等待春天。

第四种叫“清零”,就是我觉得不能再干了,关停止损。过去赔了多少就赔了,我去健身修心增识,寻找或等待新的时机。

在这四种常规策略之外,还有第五种,叫“聚焦”。

现代管理学里有一个说法,一个企业真正能够形成的“护城河”(或者说可持续关键竞争优势)无非是三个:品牌、规模、聚焦。还有半个是创新,因为有3M这样的杰出案例。

也有人把“聚焦”策略叫“差异化”,在我看来是一回事,就是要敢于做减法。从“大而散”“大而弱”,变成“小而美”“小而强”,这是摆脱企业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Q4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现,行业整体数字化程度较低,作为制造工厂应如何进行数字化建设?是否有其他行业经验值得借鉴?

——《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学员

制造企业

数字化建设

吴晓波:成功的数字化改造是先以降本切进去,再来做增效,应该先做四件事:

工序优化,减少人员; 增加半自动化设备提高效率; 建立管理体系; 新增业务部门,接受外部OEM订单和增加收入。

数字化改造实际上是一个公司整体能力再造的过程,需要做一个顶层设计。任何公司的数字化改造路径,和最后所形成的解决方案,一定是个性化的、定制化的。

你可以请外部的数字化改造的团队和专家进行总体设计,但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数字化改造方案一定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整提供给你的。

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完成数字化转型一般需要5到6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建数据中台,也不是建数字化系统,而是通过借助数字化解决一个当下最大的痛点。

波司登用大概5年的时间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变店铺的进销存业务,在几千个门店抓取数据进行动态管理,整个过程花了2年时间。

这件事情完成后,进销存业务和数据形成了协同关系,波司登就可以利用它做客户服务、消费者洞察了。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进行生产线柔性化改造、仓储智能化改造,然后才开始建数据中台,最后整个数字化改造完成。

所以,关键在于你现在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思考一下公司发展到今天三件最难的事情,然后找一件事情,用数字化改造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你对了解数字化的过程,以及公司内部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一步一步往前走。

Q5

当行业内的竞争对手都很强大的时候,如何进行突围,做成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学员

品牌

营销

吴晓波:眼下第一件事不是做成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而是怎么活下来。

首先,找出中国最好的两个同行,认真研究它们,研究它们为什么发展得比你好,自己的公司有没有赶超它们的可能;另外,再从全世界寻找两家龙头企业,研究它们在干什么,有哪些事情是你的企业可以在中国干的,等你把四家企业都研究透了以后,企业该如何发展,答案就在你心里了。

其次要在功能和价格上有差异化。差异化也叫细分化,先把你的细分行业打穿,不管是制造业、服务业、文化行业还是金融行业,针对性地对功能进行微迭代,然后在某个细分领域里面不断提高用户量和市场占有率,慢慢就形成了竞争力。

以后再碰到这个问题,我会反问你:行业中有那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为什么要选择你?15秒之内你告诉我答案。

Q6

面对疫情,以及越来越多的低价竞争者,销售额及利润都在下降,针对目前的短期波动,如何保持战略定力?

——《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学员

低价竞争

跨越周期

张其亮(数字化转型研究院联席院长):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如果你还去打价格战,实际的结果是既扩大不了市场,又不能给自己“保命”,因为降价不会让你产生多大的市场增量,反而会摊薄你仅剩的市场利润。

相反我认为应该涨价。特殊时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涨价可能会让你损失80%的客户,甚至80%的团队,但成本也相应减少了很多,而剩下那20%不会轻易离开你的“铁杆客户”,可以帮助你保住利润,度过危机。

任何一次危机之后,都会迎来新的机遇。疫情过去之后,你通过涨价活下来了,而 别人没有扛住,就给你腾出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让你可以拿着手里剩下的资本,迅速重振旗鼓。

吴晓波:涨价是一种策略,但是要讲究技巧。

一个商品的价格由三种因素决定:第一是成本,第二是消费者关系,第三个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心理,也即愿意为这件事情花多少钱。面对低价竞争者,你要去思考自己的产品在这三个因素上的要素配置。

除以上精彩问答外,几位老师也在各自的课堂上倾囊相授:

吴晓波老师主讲《2022:周期与幸存者的生存法则》,姜跃平老师主讲《避免败局的战略选择》,张其亮老师主讲《不确定性下的企业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整整两天的课程,还有很多干货没有说尽,比如在毛艳明老师的企投创新私董课堂上,企业家们互相提问题、出主意,俨然一场大型辩论赛,沉淀下来很多见识和理解。

吴晓波老师说过:“企业家精神也许就是,当阵地即将沦陷的时候,你是不是那位端起刺刀、第一个冲出战壕的将军。”

《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这门课能提供的,或许就是那把你随时可以拿来冲锋的“刺刀”。

接下来,《企投私房课·避免败局》将携企业家们继续走进全国各大城市,如果你具备一定的人脉与资源,愿意与我们一起助力更多优秀企业成长,欢迎与我们联合举办。

点击按钮立即报名

合作支持

银行业独家合作伙伴:平安私人银行

合作单位:白衬衣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