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阵营里的名将,前期有韦昌辉、石达开、胡以晃、曾天养、林凤祥、李开芳;后期则为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这些战将都是最为人所熟知,最受大众关注!其实,天国名将远不止这些,很多战将的能力甚至强于他们,只是被人们忽视了!在此,笔者就来说说几位被埋没的名将,最后一位比李秀成还硬气。
第三位、差点活捉曾国藩——襄王刘官芳。在猛将如云的太平天国阵营里,天地会出身的刘官芳虽然作战勇猛且善于防守,但表现的机会不是很多,天京事变之前,他只是作为韦俊的配角而存在。1855年,太平军第三次攻克武昌后,刘官芳才得以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干;他协助名将韦俊镇守武昌,屡次击退胡林翼所部湘军来犯,湘军创始人罗泽南阵亡,因功受封襄王。1858年,韦俊无奈被逼投降后,刘官芳联合古隆贤、黄文金夺回池州,被授予右军主将,开始有了独挡一面的机会!1860年初,刘官芳率军挺进赣北,牵制和春、张国梁军团,为李秀成实施“围魏救赵”之策,摧毁江南大营创造条件。1860年冬,刘官芳从北面进攻祁门大营,大军越过羊栈岭,将曾国藩团团包围,吓得曾国藩连写几封遗书,说“万难支持,军事日危,旦夕不测”。遗憾的是,由于李世贤、黄文金等分兵往湖北、江西、安庆等地作战,以致刘官芳孤军作战,最终鲍超来援,太平军就此撤退,否则曾国藩很可能在祁门就被活捉了。1863年,刘官芳驻守金坛,利用砖石等简陋武器连续击退戈登洋枪队的三次进攻,打死洋兵无数,史称“砖石之战”。1864年4月,清军水陆并进,大举进攻长兴,守将刘官芳在外援全无的情况下坚持与强敌战斗十多天,城池被攻破后,刘官芳亲自带领部众堵住缺口,力战身亡。
第二位、绰号“黄老虎”——堵王黄文金。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阵营中敢于打恶仗,打血仗的将领屈指可数,第一是陈玉成,第二便是绰号“黄老虎”的堵王黄文金。作为太平天国的创始人之一,黄文金绝非等闲之辈,1851年春,他亲率两千人马从博白赶往金田参加起义,并一路杀向南京,经常以少胜多,所立战功无数。按照资历,他远高于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人;论军功,他也不逊于这两位青年将领。但是,他却得不到赏识,官至和爵位要低于很多后生辈,这着实令人不解。1855年,黄文金镇守湖口要塞,屡次击退李续宾、塔齐布等湘军名将来犯,常以少胜多,击毙湘军水师将领萧捷三,故曾国藩和胡林翼称其为“黄老虎”。1864年4月,太平天国败局已定,浙江也只剩下湖州一座大城在手,而名将左宗棠又誓在夺取城池。但是,黄文金丝毫不畏惧,而是迎战左宗棠,并击毙清军和“常捷军”七千多人。天京被攻破后,黄文金迎接幼天王洪天贵福进入湖州,随后又护送去湖北与扶王陈得才汇合,至宁国时不幸牺牲。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写到:“自文金死,军队失去了英勇的统帅,随幼天王入赣的军心始散,遂致石城一役,全军覆败。”
第一位、弃文从武——遵王赖文光。金田起义后,长期担任文职官员的赖文光并没有太突出的成绩,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令其去江西招兵买马,扩充军队,隶属陈玉成部。虽然是半路出身,但赖文光的军事才能却十分了得,堪称大将!安庆陷落后,赖文光建议陈玉成向湖北进军,拿下荆州、襄阳,然后联合张乐行捻军,在湖北中部建立根据地,进而威胁武汉。可惜,陈玉成不听,偏偏去了皖北孤城庐州,后来又中了苗沛霖之计,不幸身亡。1863年,赖文光奉李秀成之命,从陕西、河南挥师救援天京,一路破敌无数。天京陷落后,扶王陈得才又在霍山打了败仗,赖文光部成为孤军,于是他便联合捻军,意图东山再起!加入捻军集团后,赖文光成为东捻军的首领,真正有了独挡一面的机会!1865年,赖文光在山东曹州设伏,全歼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部精锐骑兵一万多人,僧格林沁战死,大清失去了最优秀的满蒙名将。1867年,赖文光在湖北连续击败淮军名将郭松林、张树珊、刘铭传,军威大振!1868年春,赖文光所部四面受敌,不幸因伤在扬州瓦窑铺被俘虏,英勇就义!赖文光在《自述》中写到:“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誓死不投降清廷,这一点比李秀成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