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华夏文化就已经开始对外输出,那时候的华夏民族已然算站在亚洲之巅,大唐盛世这个词绝非说说而已,而是一代又一代百姓,亲身目睹过盛世长安的场景后发出的感叹。
而当时代来到大明王朝华夏民族的知名度则更高,同时外邦风俗也随之流入东方大地,此时还不似清末阶段朝廷定要闭关锁国那般令人绝望。
明代的百姓们,对于就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向来积极,不会觉得那是外族蛮夷的落后事物。
郑成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带领一众战士们从敌人手中,夺回原本属于大明王朝的河山,郑成功坚决反对荷兰殖民主义,对台湾领域虎视眈眈。
事实也证明郑成功不但有一腔救国的伟大抱负,更加有与野心相匹配的优越实力,然而郑成功算是英年早逝的典型代表人物。
39岁就撒手人寰不幸猝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亦有郑成功临终前下令,直接杀死与他相敬如宾多年的妻子与家族众人。
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岂容他人觊觎,面对荷兰殖民主义的无底线挑衅与侵袭,郑成功与祖国无数好男儿心底的血性被全盘激发。
主要还是由于明末朝廷的公信力急速下降,朝廷无法再为弱小的百姓遮风挡雨,甚至连祖国领土都不能够保住,百姓能拿什么继续追随朝廷的脚步。
毫无疑问朝廷失去民心乃是每一个王朝的必经之路,不管曾经的明朝对周围的小国有着多么强大的影响力,都不会成为朝代末期国家力挽狂澜的救命稻草。
强者沦为任人可欺的弱者这种心理落差的确太大,不只有百姓无法忍受就连朝廷也都不愿从幻想中醒来,郑成功生于乱世中这是天赐的良机。
乱世出英雄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但立下功名的机会变多不等于一定能名垂千古,更何况摆在郑成功眼前的是生死抉择,荷兰殖民主义的实力同样强悍。
正巧明末军队的整体实力不比初期,郑成功所背负的责任只会更重而不会更轻,有了这种前提郑成功还能成为当代英雄可见其实力。
郑成功能够完成如此伟大的民族壮举,对家族后代的教育会严格按照心理预期进行,正所谓虎父无犬子郑成功的孩子怎么会是懦夫。
奈何事实情况十分残酷,郑成功真的没能阻止其子犯下滔天罪孽,郑成功的长子叫做郑经少年时也算是栋梁之才。
许多人对郑经的印象就是继承父业,父亲的优秀必然会变成郑经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怎知郑经依照父辈意愿,娶妻之后居然爱上了四弟的乳母。
郑经不顾道德也要与乳母暗生情愫,这是公然挑战社会道德底线。
郑成功做梦都没想过一向引以为傲的长子会做出这等事,郑成功的威望本就让无数人羡慕。
届时就不是单纯的郑经能否熬过惩罚的问题了,郑经是郑成功多年以来的骄傲,亦是郑氏翘首以盼的未来家族之星。
郑经此举毁掉的有自身前程,以及家族众人对他的期望,经过此事郑经不能够再称为君子了,郑成功就算心疼长子将来的处境也不会纵容。
其次郑经品性出现问题其母当然难辞其咎,连带着郑经的孩子都要一并受到牵连,古代对触犯法令者的刑罚手段有个叫做株连九族。
郑成功临终前只是下令杀了长子与孙子以及妻子,至于无辜的其他家族成员郑成功也不忍心痛下杀手。
这是郑经一个人犯下的罪孽不,该成为否定他人的凭据,郑经与妻子生下孩子的时候郑成功初尝为人祖父的喜悦,殊不知这个孩子的到来是他的催命符。
幼子何辜说得不错可要看具体情况,孩子降生后的处境只会一日比一日艰难。
抵御荷兰殖民主义力量期间郑成功多次身负重伤,积劳成疾让身体越发脆弱落下病根,病来如山倒哪怕是强壮如常胜将军同样不会避免。
造成郑成功忽然间猝死的原因应该以心病居多,心病难医不是用医疗手段便能攻克的病症,郑成功得知噩耗后心中定然升起过纠结情绪。
如果郑成功听到消息的瞬间,便下令要了郑经性命,只能说明他对长子的感情并没有外界传言所说的深刻,只有深陷心结才会体现出为人父的苦衷。
不论如何郑经与弟弟乳母的事情都不会妥善结局,郑成功下杀手的做法,算是保全了家族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