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说的是赵氏家族两代家长的性格,明显呈现两极发展趋势,一冷一热,一温情一酷烈,似乎根本不像父子。赵氏家族历代之中,往往便出现如此现象,父子性格迥异,但最终都殊途同归,位列权臣。赵衰赵盾死后一百多年,赵氏家族又出现两位人物,他们与赵衰赵盾亦有类似的命运。
赵简子是晋昭公、晋出公时代赵氏家族的掌舵者,也是《赵氏孤儿》中赵武的孙子,在其任内,颁行法制,致力改革,北伐齐国,复兴霸业,乃是晋国朝堂中有着绝对话语权的权臣。这个时代,六卿把持朝政,各自拓展力量,架空王室,赵氏当年经“赵氏孤儿”事件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经赵武而后,三代耕耘,赵氏虽不能独霸朝堂,却也在六卿中有得一席之地,只是六卿之间相互攻伐,大肆抢夺土地,中行氏、范氏为智氏排出六卿序列,两家遭灭族之祸,如此残酷形势,赵简子尚能让赵氏崛起,实为不易。
史书中有“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这个无恤就是赵襄子,有趣的是,赵襄子也是赵简子与狄人女子所生的孩子,当年赵盾也有狄国血统。在中原礼乐体系中,赵盾与赵襄子的命运相同,他们不是嫡长子,按照正统来说是很难继承家族权位的,但两人最终都成为绝对的掌权者,可谓是具有极大的历史必然性,这跟时代相关,更跟两人的性格有关。
赵盾所处时代,文公霸业衰退,晋国朝政格局未定,赵盾以己之力,扶持新君继位,靠的是铁血手腕,遂定晋国。赵襄子面临时代更为复杂,晋国王室成为傀儡,卿大夫团队独自为政,百年权力争夺战争后,仅剩智伯与韩赵魏三家,而且内战不止,谁将成为晋国最后的终结者,大家已经进入最后的较力阶段。赵襄子如无铁血,恐是很难生存。
对赵简子而言,嫡长子伯鲁名正言顺,若无意外,是应该顺利继承赵氏权位的,但面对几个儿子的成长,赵简子必然对包括嫡长子在内的几个儿子都不够满意,所以才“将置后,不知所立”。历朝历代,传位之事,往往腥风血雨,赵简子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才要对所有儿子进行测试。这场关于赵氏家族继承者的测试,持续时间是多年,期间儿子们之间到底有多少明争暗斗,是可以想象的。
史书“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要知道当时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竹简,赵简子书写的训戒之辞,要随身携带超过三年,且能随叫就能从衣袖中拿出来,还能倒背如流,若非赵襄子的资质好,就是赵简子的测试早就被赵襄子所知了。也就是说,赵襄子极可能在赵简子身边安插密探,方能对父亲的行动了如指掌。如此判断,嫡长子伯鲁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天资愚钝,二是不善权谋。
赵襄子是最小的儿子,又是狄国女人所生,显然在赵氏族人中地位可能并不高。这亦是赵简子即便想立贤不立长,也必须要考虑族人的想法,也才导致立储之事数年未定。这些时间对赵襄子而言,必定是比较煎熬的。作为狄国女人的儿子,他的地位决定了他的童年,他在宫中所居,可能并非最好的地方,所享受的供给,也可能不是最好的东西。这种出生就低人一等的境遇,导致赵襄子对他的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感情,在他幼年的心中,可能极早就产生了要成为赵氏族长的理想。后来,赵襄子成为族长后,即将代王杀掉,将代国灭掉。这个代国的夫人正是赵襄子的姐姐,在代国灭亡后,襄子之姊泣而呼天,自杀而死,可见赵襄子对兄弟姐妹的感情,是相当严酷的。赵盾,夏日之日也。赵襄子,亦如夏日之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