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虽然不幸的是,这年终究是康熙皇帝在世上的最后一年,但当时举办的“千叟宴”,却可谓是“世间罕有”。
在乾隆六十年时,他已经是一名85岁的老人,为了不逾越康熙皇帝61年的在位年限,乾隆皇帝宣布自己将把皇位禅让给他的第十五子,颙琰。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乾隆皇帝退位,为了“与天同庆”,他在宁寿宫的皇极殿举办了在位以来的第二次千叟宴,但这次邀请的老人们却经历了一次“鬼门关”。
“千叟宴”是清朝时期宫廷内部的大宴,其旨在践行“孝”与“德”,千叟宴的举办打造了亲情联系的平台,在烘托节日的气氛之余,还可以增强家庭与邻里等友善关系,使其愈加和睦。
但对于康熙和乾隆等人来说,千叟宴更可以作为自己笼络朝臣,招揽贤才的一次大型“酒局”。
康熙五十二年的农历三月,为庆祝康熙皇帝60岁的生日,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主要宴请从天下赶到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们。
这康熙皇帝第一次举办千叟宴,只对年龄有所要求,即只要年龄在65岁以上,无论你是否为朝廷大臣,哪怕你是市井中的老百姓,都可以按时到京师参加畅春园的酒宴。
因为本次千叟宴举办得十分顺利成功,给清朝各地方也无形之中带来了敬老爱老之风的影响,“孝”字可谓是盛行。
康熙的第二次“千叟宴”
在康熙六十一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日,宫中依照惯例举行新年朝贺礼,看到从自己祖辈到现在为止“打下来”的江山,康熙皇帝不由得感叹这六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便作了《六十一春斋戒书》诗,诗云:
性理参天地,经书辅国朝。
勿劳民力尽,莫使俗氛嚣。
不误农桑事,须轻内外徭。
风高林鸟静,雨足路尘清。
视察焉能隐,行藏岂可摇。
桑榆虽景暮,松柏后霜凋。
长养春容盛,宽严君德调。
倦勤应不免,对越愧明昭。
以“天下太平,民生富庶”当作预示,在乾清宫前摆放了酒席,两次千叟宴一共宴请的1020位老寿星皆通过“尊卑秩序”排好了座位。康熙皇帝亲自为各位老人祝酒,赠诗,场面一时十分热闹。
在这场宴会中,康熙皇帝敬了三杯酒。
第一杯,康熙皇帝敬给了孝庄太皇太后,以表示孝庄太皇太后对自己这数年来的养育表达感激,康熙皇帝八岁时丧父,九岁丧母,如此年幼的他如果不凭借孝庄太后的力量如何能登得上帝位?
而在康熙登上帝位以来,不论是平察哈尔,还是平三藩,收台湾,其中也不免有孝庄太后的思想加持,这也让康熙皇帝在敬酒时不免感怀孝庄太后。
第二杯,康熙皇帝敬给了天下的朝臣和黎民百姓。
江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江山,这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康熙心里无比清楚人心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唐朝便深以为然的一句话,康熙从来不敢不放在心上。
他旁边的这些人只是一部分,但却足以影响数以千计的民众,只有当君主,臣子和百姓都站在一条线上,江山社稷才能继续发展,而清朝也才能走向更高的地方。
第三杯,康熙皇帝敬给了自己的“敌人”。虽然这第三杯酒让众人一瞬间愕然,但这也从侧面看出康熙皇帝内心的宏大。
评价他们,康熙皇帝用“英雄豪杰”四个字代替,承认他们是自己的敌人,但也却敬佩他们的为人,这等做法确实为帝王之行,令在场的无数人为之倾佩。
当康熙皇帝感叹到这些昔日的“敌人”一个又一个先后死去,如今已经没有人再是自己的对手时,康熙皇帝只得大喊:“来世再让他们做我的敌人吧”,说罢也只能将酒泼到地上。
那一场千叟宴中,时年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也参加了这次宴会,而这场宴会也给小小的弘历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乾隆五十年的正月初六日之时,政通人和,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来自新年的喜气弥漫在大街小巷。恰逢乾隆皇帝喜添五世元孙,为表示对这个孩子的喜爱,他正式下旨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
作为曾经参加过千叟宴的乾隆,祖父康熙的置办一直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故此乾隆皇帝举办的宴会场面实为空前之大,令世人无比惊叹。
但毕竟庆祝的内容并不一致,因此乾隆皇帝所举办的千叟宴更多邀请了曾任官的老人,自宗室王贝勒以下,凡是朝廷的文武官员,受封过的文武官阶只要过60岁,皆可以参加。
本次千叟宴前来赴宴者共计约有3000多人,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和前朝老臣,还有从民间奉诏前来进京的老人,当众人欢聚一堂时,整个乾清宫内高朋满座,众人杯酒言欢,场面无比热闹,只让人感受到愉快的气息。
此外又让皇子,皇孙,皇曾孙按照长幼顺序在殿内依次向老人们敬酒。玩的尽兴时,乾隆皇帝还赐予众人如诗刻,如意,银牌等物件。
因为这场宴会前所未有的盛大,来参加的老人回去时也忍不住向周围的人频频提及,同时称赞乾隆皇帝的体贴民心,这也让乾隆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乾隆皇帝第二次举办“千叟宴”是在嘉庆元年,但起因却是因乾隆六十年时,乾隆皇帝已经是一个85岁的老人,不能逾越祖父康熙皇帝在位纪录,再三考虑之下,他决定禅让给颙琰。
这时的乾隆已经86岁,如果按照原本千叟宴的年龄要求,60岁的老人与他已有26岁的年龄差距。
因此,乾隆皇帝下旨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必须为70岁以上,而改后来参加的人数不减反增,列名参席者达到了3056人,列名邀赏者更是有5000人。
“千叟宴”在宁寿宫的皇极殿正式设宴,而每类的席位也十分有讲究,内外的王公贵族和贝勒贝子以及二品大臣席都坐在殿内;而朝鲜,西藏,廓尔喀等地方的客人在殿廊之下;三品官员皆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在职官员则坐于丹墀左右,其余护军,马甲等均在宁寿门外列坐。
当宴会正式开始,艺人奏响音乐时,太上皇乾隆缓缓登上了皇极殿的宝座。从小便崇拜自己祖父康熙的他从小便在宫内暗中学习揣摩祖父的治国方略,待到他继位后,坚定推行祖父与父亲的治国形策,终于在文武两方面颇有建树。
在侍奉乾隆后,嘉庆帝率领3056名老人朝着宝座上方的乾隆振臂高呼“万岁”,以此为乾隆祝寿。面对着天下的“长寿者”共同为自己祝寿的场景,太上皇乾隆十分高兴,连连叫好。
千叟宴结束之后,乾隆虽然禅位,但仍然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控了朝廷3年,直到自己驾崩。虽然乾隆的持政没有在千叟宴后真正结束,但在表面看来,这场千叟宴却标志着“乾隆时代”的结束,而为后人所感慨的“康乾盛世”也伴随着千叟宴阵阵笙歌中渐渐走远。
虽然这最后一场“千叟宴”让众人十分难以忘怀,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宴会结束,老人们返回的途中,大部分却一个个在客栈便相继死去。
老者们都参加过宴会的共同点让百姓普遍怀疑是乾隆为了替嘉庆笼络朝政而做的手脚,竟狠下心让喧闹的“千叟宴”变成“夺命宴”。虽说乾隆的确没有那个意思,但这众位老者的离世也确实跟这次千叟宴脱不了关系。
原因其一,“千叟宴”邀请的老者们都在70岁之上,而大部分都是从偏远地区赶来面见皇帝,长途跋涉的日程就连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也吃不消,何况老人。
而当他们终于费劲“千辛万苦”来到皇宫见到了一辈子也没见到的皇帝时,心里的情绪必定波动十分之大,自然十分影响身体健康。
要说是统治者为了让老人们吃的尽兴,吃的开心也无可厚非。但这些老人平日却吃惯了粗茶淡饭,突如其来的山珍海味难免会对自己的胃造成伤害。
而这也是清朝的最后一次千叟宴,自乾隆去世后,清朝的财政状况呈下降趋势,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失了民心,这个国家自然无法回到从前那边的盛世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