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夺瓦岗寨大权时,有勇有谋,为何大权得手,却昏招连连

2022-08-09     仲安筠

原标题:李密夺瓦岗寨大权时,有勇有谋,为何大权得手,却昏招连连

可惜手下的人兵无战心,斥候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跑了,连王世充几万人过河都没发现。于是李密再度逃到虎牢,王伯当也率领金镛的留守军队来接应。邴元真果然也投降王世充。这个时候,徐世勣仍然在黎阳,有二十多万人。李密想去投奔,有人说,杀翟让的时候,徐世勣差点被杀死,现在“创犹未复”,怎么能保证其忠心呢?

就像袁本初官渡败后,投奔部将,说:“孤以首领相付矣”。李密这个时候已经没人可以相信,于是再度和王伯当跑到河阳,只剩下两万人马,之后归唐。魏征没有写归唐之后的事迹,我也不想再写,不过是蝇营狗苟,位不至公,列于九卿,送往迎来,所不能忍。最后逃出关中,已经出了陕县,陕县不在陕西,而是在河南,已经算是蛟龙入海,即将逃出生天了。

回溯李密败亡的整个过程,不禁有了疑惑,为什么众人早不反晚不反,偏偏这个时候反。单而且到了此时王世充屡经摧折,精锐尽丧,远不如当初实力强劲,所以这个时候陈智略等人必然已经和单雄信串通好,不决战,就没有倒戈的机会,所以在军事会议上力主决战。而单雄信本部不过几千人马,之前对阵王世充,没有让单雄信出太多力,贸然造反,可能他自己也没有太多把握,虽然能给李密造成损失,但没法让李密彻底崩溃。

现在有骁果几万人的加入,而李密精锐丧失,这些因素加起来,坚定了单雄信反叛的决心,而偃师失陷,不可能也是巧合,郑颋作为长史,并不掌军,能做到献城投降的,除了单雄信,不做第二人想。《旧唐书》说,李密不应该投唐,应该投奔徐世勣,魏征没有被俘,可以作为参谋,说不定还有机会,但是在我看来,则大谬不然。

徐世勣居心叵测,抛开黎阳失律之事不谈。在李密杀翟让后,徐世勣多次出言不逊,当众讽刺李密,李密也算有容人之量,让徐世勣出镇黎阳。李密只是觉得二人意见不合,并不觉得徐世勣会日后谋反,所以将黎阳重任交给了他。李密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也没见到徐世勣派人联络,或者率军接应,反而是王伯当抛妻弃子,跟随左右。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李密一生识人无数,但就是缺乏了一点杀伐果断之心,很多事情自己看得无比明朗,却往往“惑于众议”。就比如杀贾闰甫,知道不得不杀,但却怕让王伯当寒心。徐世勣本来被安排乱刀砍死,却被王伯当救下,可见愚人虽忠,却还是太不济事。真正懂李密,也不蠢,也忠心的人,如果能保全性命,扶持李密,最终李密的结局定不会如此悲惨。

却先经过李密,被李渊赞叹为“纯臣”,这无非就是政治作秀。这么做,除了让自己得了好名声,但是却把李密放在火上烤,真的是居心叵测。李世民一生,也并不信任徐世勣,觉得他心眼太多。死之前将徐世勣贬斥,并且对太子说,如果徐世勣不听安排,就诛杀之。徐世勣也是心如明镜,明明劳苦功高,被贬之时,家都不回,立马上路,英明如李世民,都被他骗过。

从事后看,李密答应了决战,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亡之路。回洛阳,洛口,黎阳三仓分别被邴元真,单雄信,徐世勣出卖,已经失去了根本。而且精锐丧失,也很难通过战斗翻盘,这一连串事件一起发生,说此三人没有串通,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李密按照先前方略,困死王世充,之后进入东都,重新整军,那么唐魏东西对峙的形势,就基本确立了。仅此一步,就坠入深渊,万劫不复,真是可悲可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28bc2d508b1cfa58ea2a2d2a429e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