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叫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说话,却要用一生来学习如何闭嘴。中国历史上,因为祸从口出而死的人,又何止一两个。
一、祢衡
这个名字应该很大了,他裸衣骂曹操,结果被曹操客客气气地礼送出境,去荆州刘表那里讨生活;在刘表那里呆了没几天,又把好脾气的刘表给惹毛了,又被送去江夏黄祖那里;黄祖这个大老粗终于没有曹刘那样的好脾气,在忍无可忍以后把祢衡给砍了。
二、许攸
许攸和曹操是老相识了,在官渡之战之中他的反水直接导致袁绍乌巢粮仓被烧,从而一败涂地。而他却也从此就躺在功劳簿上不再醒来。在曹军开进冀州的时候,他甚至还嬉笑着对曹操说:“曹阿瞒啊曹阿瞒,没有我,这冀州你进得来吗?”不久以后,他就被曹操找了个借口杀了。
三、周顗
相比于祢衡和许攸,周顗还算是个正面角色,但也是吃了嘴的亏。王敦之乱的时候,王导因为担心皇帝迁怒于自己,于是就求周顗为自己说情。周顗却装作根本没搭理他,还扬言这是清除奸臣的最好时机。
结果王敦成功攻入京城,在处理大臣的时候,王导三缄其口,终于导致周顗遇害。直到后来王导清理文件的时候,才看见周顗为自己说情的奏折。于是也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四、贺若弼和史万岁
贺若和史是隋朝名将,并列为隋初四大名将之列。然而这两个一个因为议论杨广奢靡被杀,另一个则是因为直接顶撞杨坚而被杀,结局都难言有多好。
实际上,在君权至上、一言可决之生死的专制时代里,因言获罪是容易的,因为话多而掉脑袋也是家常便饭。
毕竟,狂言和真话,有时候并不容易区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