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一对情侣因特殊癖好,女子将男友告上法庭,结果败诉

2022-07-10     史家霸唱

原标题:2021年,上海一对情侣因特殊癖好,女子将男友告上法庭,结果败诉

《陶庵梦忆》的作者张岱认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并非机器,越是看起来完美无瑕没有缺点、处处周到体面的人,越难交心也越危险,因为他已经失掉了真性情。

一般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癖好,有些甚至不足为外人道,但只要不伤害到他人,甚至涉及违法犯罪,便属于私人自由,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法院审理了一桩比较特别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起因竟是情侣亲密关系中的特殊癖好,女子将男友告到法院,理由有些难以启齿。

董某和男友黄某是通过网络认识、发展为情侣关系的,两人从2018年开始交往,都是年轻人,兴趣爱好相投,热恋期间自然十分甜蜜,从牵手到拥抱,再从拥抱到亲吻,甚至进一步亲密,正常情侣会有的步骤,他们也都有,这没什么异常,不过,董某和黄某聊天时的称呼却有些奇特。

女方自称为“狗狗”,称男方为“主人”,这显然是一种不太符合常情的相处模式,情侣不是主人和宠物关系,谁也不必然比对方高一等,可以任意控制、呼喝甚至伤害虐待另一方,偏偏董某和黄某交往时就是有着这种奇怪的癖好,这类称呼在他们的聊天记录里大量存在。

这对情侣之间的癖好还不止如此,恋爱期间,两人还共同加入了在亲密关系中偏好实施“施虐”、“受虐”为主要行为方式的小圈子,所以双方亲密时,黄某也对董某有鞭打的行为,以这种方式追求获得感觉,感情是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侣的矛盾日渐增多,2020年9月,董某去做了测试与评估。

结果显示她最近有“中度焦虑症状”、“重度抑郁症状”,董某认为,这和男友在亲密行为中的癖好有关,她一纸诉状将男友告到了法院,向其索赔医药费和精神抚慰金合计5万余元。

董某主张男友的行为导致了她确诊中度焦虑症、重度抑郁症,因为他的特殊癖好,双方相处时有很多不愉快,黄某还采取鞭打行为,拍摄私密照片,她提出分手时,黄某又用极端方法挽回,比如威胁要散播私密的照片与录音,以及将聊天记录发到网上,辱骂,这些导致她陷入焦虑抑郁,黄某应当承担一定责任。

黄某对董某的主张表示明确的反对,他辩称,交往期间那些癖好并不是他单方面要求的,而是双方自愿,亲密时的轻微鞭打行为就是董某自愿提出,在他看来,董某告到法院只为了给他形成压力,达到从他这儿要一些钱的目的。

无论结果如何,从双方你来我往的辩论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感情已经消磨得差不多,剩下的只有纠纷,那么董某的主张能否得到法律的认可呢?

首先,作为当事人董某有举证责任,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董某做的测试评估显示焦虑和抑郁,根据她提供的结果,其身心健康的变化受到不少事件影响,包括学习困难、睡眠困难、受惊和借贷、名誉受损及法律纠纷;

董某还提出自己因为男友的伤害行为导致躯体瘢痕,曾经去医院诊断治疗,却没有提供病历,举证不足。至于她与黄某之间的特殊癖好是否涉嫌违法侵权,这种情况在实践中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具体案情,董某要让黄某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所以,关键在于黄某的行为是否侵害了董某的人身权益,归责原则构建了侵权类型,包括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以及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类型,一般的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过错责任4要件除了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外,还有行为人过错,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本案中董某主张自己因为男友特殊癖好导致抑郁,但根据在案证据,证明不足。

从他们之间的聊天记录来看,董某经常自称“狗狗”并称黄某“主人”,多次主动提到双方亲密时的鞭打行为,言语调侃,看不出抗拒态度,反而能看出十分积极的意愿,董某不要求对她受到的身体损伤和精神损害进行专业的鉴定,提供的报告也显示焦虑抑郁由多项事由引起。

综上,黄某的行为,与董某的抑郁症状之间因果关系难确定,那么黄某的行为有没有过错或者违法呢?“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如果黄某鞭打造成董某受伤达到轻伤标准,那么他可能涉嫌故意伤害,轻微伤则涉及行政责任(治安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在案证据,双方亲密关系中的特殊癖好,系彼此自愿,黄某的行为没有给董某造成上述的后果,无证据佐证分手威胁,董某的症状与多项事件有关,所以这种癖好虽然并非主流,不值得提倡,然法律也没有作出禁止规定,不属于违法,董某不能提供证据证明恋爱时黄某的行为导致她身体损害,侵权责任难以成立。

最终法院驳回了董某的诉求,董某败诉,需要注意的是,董某败诉有原因,并不是说情侣之间可以“百无禁忌”,不违法,一旦某些特殊癖好造成对方的损害,还是要承担责任的,愿打愿挨不是肆意妄为的合理借口,就像帮助他人自杀也犯法一样,凡事都需得有度。

(本文部分图片为网图,仅配合叙事。尊重原创,请勿抄袭、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1dbede9649fc0a68cd31892dab92b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