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0余年来,他啃读晦涩难懂的历史典籍,累计完成了近千万字的巨著。
患眼疾十余载,他与学生互帮互助,在科研的路上薪火相传,他就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刘建臻教授。
视力越来越差
“我现在走路的时候经常低着头”
1982年,刘建臻进入大学历史专业学习,研究兴趣是历史文献学。
这是一份极其单调枯燥的工作,成果产出周期也很长。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为了吃透这些资料,刘建臻大半生时间都奔跑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经常一待就是一天。
他要查阅的古籍多是善本,图书馆一般不会提供纸质文本,而是制成缩微胶卷,或者扫描进电脑供人摘抄,读者常常要整天盯着阅读机或电脑屏幕。
“九十年代的老式电脑屏幕还会一闪一闪,很难分辨古籍上的文字。害怕出错,一本古籍,我会反反复复对着电脑核对好几次。”
虽然条件艰苦,只要能获得有用资料,刘建臻都会仔细钻研,但经年累月地盯着电脑屏幕,对他的眼睛造成了极大伤害,视力也越来越差。
近十多年来,刘建臻的眼睛已经模糊到看不清对面走过来的人。
待在强光下超过10分钟,他就会泪流不止,痛如针扎。“我现在走路的时候经常低着头。”
常揣眼镜、墨镜和放大镜
在刘建臻的口袋里,经常揣着眼镜、墨镜和放大镜。
平时备着眼镜,用电脑时戴上墨镜,研读古籍时又拿起放大镜。
他的课常常“一票难求”
十余年来,刘建臻长期担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10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和隶书,他如数家珍,常常一黑板一黑板地工整书写出来。
线上授课时,屏幕看久了,他常常在课间的时候用冰袋敷眼缓解压力,甚至在医院治疗眼疾期间仍坚持审阅学生的论文,并指导学生学业。
300余名学生接力
成为刘建臻的“眼睛”
“刘老师,这个课件我们给您插入图片”
“刘老师,我们把您的古籍图片放大复印了”
……
刘建臻的身边总围绕着很多这样的同学,自发参与到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们就像刘建臻的“另一双眼睛”。
不少古籍特别是缩印的文本字迹很小、难以看清,学生们会主动帮忙分辨、抄录,一一勘误。
近十年来,300余名学生接力成为刘建臻的“眼睛”。刘建臻的抽屉里有一个小本子,他默默地记录着每一个帮助过他的学生。
“整理材料的过程对学生也是一种学习提升的过程。”学院老师陶金沙介绍说,更难得的是,不少毕业的学生也会将工作中收集到的古籍资料寄给刘建臻。
他们会惦记着,寻找字迹放大、图片清晰的古籍材料,遇到后立刻寄送给老师。
刘建臻说,他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除了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外,就是努力让更多的古籍走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年轻人对历史文献感兴趣,加入到古籍整理队伍中来。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王朵 责任编辑:张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