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连心桥”

2023-12-07     健康报

原标题:跨越山海的“连心桥”

援外医疗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生动体现。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以精湛医术造福当地百姓,以仁心仁术书写大爱与担当,架起了促进民心相通的友谊桥梁,为增进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友谊、推动彼此友好合作、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01

生命的守望与相遇

阿尔及利亚位于遥远的非洲大陆西北部,与中国远隔重洋,但两国人民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深厚情谊。在当地,有1万多人名为“西诺瓦”,这一名字译为“中国人”。

长期以来,阿尔及利亚妇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较弱,孕产妇死亡率较高。自1993年以来,4次赴阿尔及利亚开展援外医疗工作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原主任医师徐长珍与“西诺瓦”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当地人亲切地称她为“妈妈徐”。

“由于战乱,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徐长珍回忆,医疗队抵达当日就收治了一名重度胎盘早剥、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母子生命危在旦夕。徐长珍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在吸痰器等急救物品不到位的情况下,口对口吸出新生儿口内的羊水和分泌物并进行人工呼吸。最终,母子转危为安。这名新妈妈为了感谢中国医生,给孩子起名为“西诺瓦”。

当地70多岁的患者达赫凯拉因产伤患有严重的直肠阴道瘘。由于子宫脱垂、大小便失禁,30多年来达赫凯拉没有穿过一条干净的裤子。听闻中国医疗队到来,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求治。“她的直肠阴道瘘面积大、瘢痕硬、位置高,稍加腹压肠管就会脱出,鲜红色的包块如拳头一般大。”在队员们的配合下,徐长珍为她成功施行了直肠阴道瘘修补术、子宫脱垂矫治术和肛门括约肌重建术。当达赫凯拉第一次能从肛门排便时,她激动地抱着徐长珍哭了起来,同病房的病友都伸出了大拇指,有节奏地喊着:“西诺瓦!西诺瓦!”

2000年3月,徐长珍作为中国第18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再次来到当地开展援外医疗工作。徐长珍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6年前因战乱未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拉塞拉。“她渴望有一个家庭,有一个自己的宝宝。”徐长珍没有犹豫,决定尽快为拉塞拉手术。

徐长珍不仅切除了拉塞拉身上的肌瘤,更保住了拉塞拉做妈妈的梦想。彼时,手术室里一片沸腾,当地医护人员齐声高呼“西诺瓦”。数月后,拉塞拉带着自己的男友来看望了徐长珍。“我发自内心地祝福他们,希望她会有一个健康的宝宝。”在徐长珍看来,一次次危急的救治、一个个生命的延续架起了中阿友谊的桥梁。

在当地工作7年间,徐长珍及队友累计治疗妇产科门诊患者3.2万余人次、住院患者及产妇6.8万余人次,开展手术1.5万余台次,抢救危重患者780余人次。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向阿尔及利亚派遣27批医疗队、3522人次医护人员,累计诊治患者2700多万人次,接生新生儿207万余名。

02

震区的亲历与坚守

2023年9月8日23时11分,摩洛哥马拉喀什大区发生7.0级地震。“感觉楼房明显在晃动,越来越多的人从家中出来,广场上人声嘈杂……我接到助产士的电话,让我赶紧回院。”中国第194批援摩洛哥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队员、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茜回忆。

2021年11月,中国第194批援摩洛哥医疗队一行29人赴摩洛哥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本格里分队所在的本格里中心医院承担着该地区约7万人的医疗卫生健康工作。

“医院突然多了许多救护车。我进入救护车,看到担架车上有很多鲜血,一名胎盘早剥患者血压达161/98毫米汞柱,需要立即手术!”张茜回忆,危急关头,中国医疗队队员及当地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无人的病房实施手术,在紧密配合下成功挽救了这对母子的生命。术后,张茜又安抚其他孕妇的情绪,为她们摸宫缩、听胎心、测血压,坚守在本格里中心医院救治一线。

“医院的护士长都吓哭了,我抱着她给她安慰,她和院长一个劲夸赞中国医生,感谢中国医生在地震中始终坚守在医院,守护当地孕产妇的安全。”张茜坦言,灾难面前,没有人能做到处变不惊,但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面对患者医生必须义无反顾。

在距离马拉喀什约350公里的城市梅克内斯,该医疗队梅克内斯分队尽管没有接到灾区救援的任务,但获知摩洛哥官方公布的银行救灾账户后,第一时间以全队的名义捐赠了5000迪拉姆。“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摩洛哥受灾的群众。”该队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副主任医师齐研说。

“此类伤员救治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血制品,于是我们决定在当地参加献血。”塞达特分队队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张建海介绍,数名队员于震后来到哈桑二世医院输血科完成了献血。刚刚达到献血体重标准的该队队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周珑依然坚持完成了献血。

“平日工作中,当地的摩洛哥医生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兄弟’‘姐妹’,我们的情谊早已远超工作层面的关系。”齐研感慨。在当地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两年来,中国第194批援摩洛哥医疗队累计诊治门急诊患者3.6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1万人次,开展手术5168台次,接生婴儿8720人次。

天灾无情人有情,世事无常人有爱。“无论肤色和语言,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粟,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相互搀扶、共同前行。”齐研在援外日记中如是写道。

03

指间的深情与厚谊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恪守职业道德,提供医疗援助,播撒爱之火种,传递心之友谊……”回忆起出征时的铮铮誓词,第15批援科摩罗中国医疗队队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贝云枫至今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科摩罗是位于西印度洋的非洲岛国,是世界上贫穷的国家之一,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较为突出。2022年12月,第15批援科摩罗中国医疗队一行11人抵达当地,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外医疗任务。截至今年10月,该医疗队累计诊治当地患者1.3万余人次,接收住院病人631人次,开展手术609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160人次。

令贝云枫感触至深的一次救治经历与名为纳伊拉的患儿有关。“该患儿出生时便发现右手多指并指畸形,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右手手指关节逐渐出现弯曲变形,明显比左手小很多,而且不能握持,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贝云枫说,今年1月,纳伊拉的母亲听说中国医疗队进驻邦巴乌中科友谊医院,就带着女儿前来寻诊。可高昂的手术费使家境贫困的纳伊拉一家希望再次破灭。

“我的内心很沉重,我想尽我所能帮助她们。”彼时,贝云枫有了一个坚定的念头:帮助这对母女联系麻醉医生、预约手术时间、缴纳手术及住院费。

“没有足够的小弯钳,没有小剪子,没有细线,无影灯也一闪一闪的,中途还停了几次电……”贝云枫回忆,面对极其简陋的医疗设备,耗时近3个小时后,终于顺利完成右手并指分离手术。经过复查,纳伊拉的伤口愈合良好,手指活动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贝云枫介绍,多指并指分离手术需要分期进行,纳伊拉的二次手术将等其手部皮肤得到充分修复后再进行。“希望她未来也和常人一样,拥有一双漂亮而灵活的手。”贝云枫坦言,从绝望到看见救治的希望,从害怕伸手到像正常孩子一样持握,从无助和自卑到逐渐建立自信,每次看到纳伊拉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手指日渐康复,便是其从事援外医疗工作中的幸福时刻。

“无论我身在何处,治病救人都是我的本职,只要患者需要,我都会尽我所能去救治。”贝云枫说。据悉,广西壮族自治区自1994年向科摩罗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已累计向科摩罗派出15批医疗队,派遣医疗队员161人次,诊治当地患者近60万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上万人次,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特约记者 潘明华 通讯员 赵梦鸽 龚柱华 沈玮哲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5EORDZD0】获取授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0b82902dd32dbccf8c1b398c29a04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