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小伙伴关注这两天中国男足和喜剧界的大型battle哇?
斯文围观了一圈,越看越觉得还挺哭笑不得。毕竟这事儿本来只是喜剧艺术家巩汉林和前国足队长冯潇霆的隔空对线,俩人名字各取一个字,所以也被成为“冯巩大战”。
万万没想到,日常挨骂的男足突然破防,原本跟“冯巩之战”并没有关系的冯巩老师本人,也因为之前发表过调侃男足的段子被牵扯其中。
足球人发长文喊冤,喜剧人用段子暗讽,在媒体人、艺人等各类公众人物都纷纷下场的混乱中,#请支持低谷中的国足#和#嘲讽中国足球也该有底线#还上了波热搜,结果男足再次惨遭网友冷嘲热讽。
当然,普通观众既不是球迷,也没有为他们花钱付出过,自己更不会上场踢足球,按照男足这两天的发言标准来看,我们无疑不够专业,也没有资格批评他们。
所以呢,今天这篇文章纯属是因为这两天看了太多热闹,见大家吵得厉害,就整理出来供咱们读者逗个乐。希望各位足球人朋友也能嘴下留情,千万别杠我,你杠就是你对。
斯文刷到一些看似还蛮客观理性的账号有在分析,说男足这两年因为屡战屡败,挨的骂也不少了,按理来说应该“人怂志气短”、“夹起尾巴做人”,为什么偏偏这次气不过“仗义执言”了呢?
他们认为是巩汉林话说得太过分,所以“即便是男足也有说话自辩的权利”,那么巩汉林到底说了什么呢?原话是这样的:某些足球队,年收入三百万、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了,球场上没有看到他们进球,完全给中国人丢脸。
啊这,斯文寻思这话说得很过分吗?难道不是“瞎说什么大实话”的程度?
而且单把这句话截出来也只是在断章取义,巩汉林当时是在政协会议上,为提高科研人员和劳模待遇而发声,他举了两个反面例子,一个是偷税漏税的演艺明星,一个是“某球队”薪资高踢得差。
然而就是这么一句话,不知道是因为巩汉林老师影响力比较大,还是觉得他“外行指导内行”了,甚至有一些网友猜测是“怕被分走蛋糕”,总之还真有几位像冯潇霆式的“勇士”拍案而起,来了一波反杀输出。
冯潇霆本人先是在跟网友互动的时候突然内涵,人家问他“哥你要退役了吗”,他:退了,让位给巩汉林。
巩汉林随后还发了一段和儿子的双簧小视频,儿子在视频里说他“你懂足球吗就搁这说”、“一看就是不懂足球的球盲”、“真给你们演小品的丢脸”、“跟你这不懂足球的没法交流”,简直完美预判了足球人有可能的攻击话术。
而巩汉林老师会心一击:我是不懂足球,但我会看比分啊。
以及扎心二连:刚刚回忆了一下,我上了18年春晚,演了那么多小品,好像也没给大伙丢脸吧。
笑死,这句“不懂球但会看比分”应该可以代表不少观众的心声吧?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来自喜剧人的嘲讽格外戳心窝子,当天大半夜冯潇霆就以“不是回应巩汉林老师,只想说说心里话”为开头,发了一篇2000+字的长文。
文章实在太长了,斯文还是帮大家来手动抓取一下重点。
1.比赛输赢都有原因,别的国家会从专业和细节上分析,而我们只会骂人,可除了球员的失误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原因吗?
2.比赛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大环境不允许人出现失误这件事,让很多球员感到心寒。
3.现在在网上骂国足好像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流量,但中国足球要提升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键盘侠。
4.球员经历了降薪+限薪,身处低谷仍在储备力量等待发光发热,这很不容易,别人对这个行业指指点点他就会不舒服。
5.大家都希望中国足球可以发展得更好,建议大家从更好的角度出发,多给他们一些正能量,让他们有点信心。
在之后的采访中,冯潇霆还补充表示,“球员不是不能接受批评,但希望大家理智地、科学地批评”。
中超球员杨程隔天也发了小作文,不仅很长还没分段,大意以明挺冯潇霆暗贬巩汉林为主,斯文还是来帮大家划一下重点。
1.真正的专家都在自己领域里不断探索和前进,毕生精力都在研究一件事情可能都没研究明白,永远抱着学习的心态才不断前进。
2.中国足球确实经常给国人添堵,但巩老师也没把小品冲出亚洲推向国际化。
3.外行不懂中国足球的现状,没有人替他们发声,说到底还是不重要,既然不重要就别那么较真。
4.中国足球的问题如果只是拍个段子就能总结明白的,那我相信再拍一个段子就能冲出去。所以一切从尊重开始,干好自己份内的事。
说实话,这么一大段看下来斯文真的很头疼,此处强烈建议所有准备发小作文的公众人物,不论咱是打算撕X还是官宣,回应还是内涵,请至少照顾一下吃瓜群众的感受,好歹断个句、分个段吧?
而且这一大段里还有不少前后矛盾的几分,他明明知道大家都应该干好自己分内的事,真正的专家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前进,可按照这个标准来说,巩汉林无疑已经是国民喜剧大师了,那么国足呢?
这通篇透着股“不懂不要瞎指挥”的傲慢劲儿,巩汉林老师至少承认自己“不懂球但会看比分”,可到了咱们球员这边,怎么还要求小品冲出亚洲冲向世界呢?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可是一门只有会中文才能听懂的艺术,不像足球,体育无国界。
随着舆论的发酵,还有几位可能压根没搞清楚“冯巩之战”是怎么回事的足球人下场开撕,比如足球评论人董路,上来就说“国足的流量真香吧”,内涵喜剧人们都在靠骂国足博眼球,但配的视频却是一则冯巩老师说过的段子。
内容是冯巩调侃虎年一到,运动员们的成绩都和食物挂钩。爱吃金黄馅儿饼的谷爱凌拿了金牌、爱吃烤串的徐梦桃在空中翻飞、爱吃面食的女足要给中国人挣点面儿、而男足爱吃海参,虽然看上去浑身都是刺,但其实挺软的。
爱吃海参这个梗源于早年男足曾经说过他们的伙食里要常吃海参补身体,后来又被其他球员辟谣过,说只是因为有海参品牌赞助了他们,所以在采访的时候要多提一下。事情大家都知道,也调侃过好几次,但这个段子却又让男足破防了。
董路diss冯巩还在把这个网上到处都是的烂梗当包袱抖,上升到他当年上春晚就经常抄网上的段子,现在都来拍短视频了还是这套,一边嫌弃人家没长进,一边暗戳戳说“到底谁蹭谁啊”,意思是这帮搞喜剧的又想靠骂男足蹭热度。
非要强调一下“女足也吃海参”已经很好笑了,更好笑的是他截图的这条短视频,冯巩发布于2月24日,远比他们这两天的“冯巩之战”来得早,把人家的旧段子搬运到微博上做文章,斯文也真的很想问一句,到底是谁蹭谁的热度啊?
还有啥也没搞明白就开麦的,说巩汉林老师靠着嘲讽国足这一出涨粉几十万,可见对过气艺人来说,“想翻红骂国足”是一条涨粉捷径。
问号啊它顿时充满了我的脑袋,一时之间斯文甚至分不清楚,是这人说巩汉林这种喜剧艺术家属于“过气艺人”更好笑,还是他觉得人家作为政协委员,把男足作为反面案例属于蹭热度更好笑。
要真说整件事里哪里最莫名其妙,那必须是看似跟国足和曲艺都不沾边,但又突然站出来力挺国足,被网友骂急了又跳脚“不玩了”的演员李佳航。他也说自己纯纯球盲,但大家如果像他一样不懂、不看足球,就不该随意宣泄愤怒,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支持。
他觉得如果带起了不关注不看球,路过随口就能喷一嘴的风潮,那不是一件好事。足球行业以后要还想有发展,就不能让它成为全民笑柄,“毕竟中国足球臭了多少年了,最不缺少的就是骂声,而且是越来越差”。
听着也有几分道理,然后网友并不买账,都在说“关你屁事”、“好能蹭啊”,而且李佳航再怎么糊也是演员,巩汉林除了国足还举了劣迹艺人偷税漏税的例子,他要真想谈,不如来聊一下这个跟自己更近的话题。
李佳航:那我走!!
啊这,虽然李佳航这波操作怪秃然的,但在斯文看来,这种现在还敢把微博当成朋友圈来发的艺人已经很少了。在人均力求“滴水不漏”的大环境下,不论他的想法是否跟观众一致,勇于表达本身已经很可贵,也是人家的自由。
把养成系刻在DNA里的原际画创始人黄锐也来掺了一脚,表示既然国足如今已经沦落到全民呵呵的娱乐话题了,那不如索性破罐子破摔,搞个足球养成综艺好了。从全民选拔到公演比赛,让它从一项全民群嘲的运动变成一项全民关注新国足诞生的节目。
吃瓜群众:要不你和李飞当守门员去吧。
冲浪到现在,针对这件事斯文看到过的比较理性的评论,来自体育媒体人陆洋。他坦诚每当看到国足被人揶揄嘲讽,他第一反应都是不舒服的,但如果这种调侃来自文艺界的专业人士,他内心的宽容程度就会不由自主变大很多。
因为喜剧很多程度上要依托讽刺来存在,国足不是第一天踢不好球了,对国足的调侃当然也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被足球评论员追着骂“蹭热度”的冯巩,其实早在30年前就在春晚上骂国足了。
可惜这些年来允许被讽刺的对象越来越少,他理解国足多年来被调侃的恼火,可要求小品冲出亚洲也着实没必要,毕竟“咱足球队踢国际比赛的时候,起码没把你腿捆上踢”。
两位艺术家本人后来的回应也非常体面,“冯巩之战”的风暴起源巩汉林老师再次录制视频,强调凡是中国球迷,都不希望自己的球队倒下,大家只是爱之深责之切。就像《人民网》的评论,中国足球未来如何,不取决于球迷的看法,而是取决于足球人本身。
无辜被殃及的冯巩老师,也由经纪人出面回应,他们“纯属躺着也中枪”,冯巩的段子都来源于生活,不是针对国足,只是基于喜剧特色的调侃。而骂他的董路他压根不认识是谁,“咱们用作品说话,不是用评论说话”。
而喜剧人要想用作品说话,国足无疑又会迎来一波新的嘲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这个视频,嬉笑怒骂的同时逐条反驳了那些国足踢不好球的借口,被网友评为“春晚没你我不看”系列。
以前那些调侃过国足的经典喜剧作品也被扒拉出来重温,赵本山和宋丹丹就有过这么一段吐槽——
-什么运动让人看着揪心?
-足球。
-什么运动更揪心?
-中国足球。
还有冯巩当年相声里十分经典的一句:中国足球为什么冲不出亚洲?因为场上少了11个女的。
笑死,最近“冯巩大战”上的相关热搜都带着“国足”的关键词,所以随便刷刷都能看到不少网友在强调,希望大家骂国足的时候能够精准指出,给咱丢人的只有男足,女足姑娘和盲人球员这几年都在为国争光。
女足姑娘们的传奇故事不用斯文多说,在2月6日晚结束的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以3:2的比分逆转韩国女足夺冠,时隔16年再夺亚洲冠军。
中国盲人足球06年建队,十年内已经拿下六次亚洲冠军,还有一次世界杯季军,但因为关注的人不多,踢球只是他们的副业,平时还得靠做盲人按摩养家糊口,拿奖了也没有奖金。
当然,写到这里斯文还是要说一句,竞技体育中的比赛结果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体育精神。这几年的观众已经懂得,“成王败寇”的唯结果论太简单粗暴,只要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过,哪怕最终没有拿下冠军,也同样值得尊敬。
明明大家对选手们变得更宽容了,那么为什么男足至今仍在挨骂呢?咱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满足他们的指责条件,不懂球的人都没有资格骂,那么球迷呢,为什么会失望大喊“退钱”?
见证过国足辉煌的范志毅,为什么曾经怒言,“中国足球,脸都不要了”?
作为一个纯纯球盲,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但我起码知道,当有人问姚明“外行可不可以批评篮球”时,他的回答是:兴你打成这样,不兴别人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