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现洪秀全书法真迹,这字颇有个性,网友:难怪科举次次失败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这座房子越发风雨飘摇,列强入侵已经让清廷疲于应付,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内乱又让它元气大伤,这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农民起义的领头人是洪秀全,自称为“天王”。
其实大家翻看历史就会发现,有不少起义的首领,都遭遇过屡试不中的尴尬境地,除了洪秀全,黄巢也是如此。洪秀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洪家是耕读世家,洪秀全自幼接受私塾教育,起初他也希望“学而优则仕”,为大清效力。
可是他每一次府试都以失败告终,前后折腾了十几年,还因此大病了一场。也许是自认为怀才不遇,他决定自己成王立业。于是,从广西桂平金田村出发,一场席卷半壁江山的起义爆发了,清政府用了十三年的时间,耗费大量财力和兵力,才最终平定。
有人不禁感慨,要是给洪秀全一个功名,也许就没有这一档子事了。可事实是洪秀全落第到底冤不冤呢?我们不妨从书法来分析一下。现在市面上流传的署名洪秀全的作品,大多是假的。目前公认的洪秀全真迹,除了洪秀全纪念馆的几件外,还有两幅,一是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洪秀全亲笔诏书,另外一件是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洪秀全朱批,这两件最为靠谱。
这两件作品书体为行楷书和行草书。坦白来讲,洪秀全书法功底一般,书写时信马由缰、不计工拙。亲笔诏书中笔画短而浑实,结字欹侧,笔画多向右上倾斜,间架较为紧实,捺画还有几分章草的处理。
而另一件朱批,则完全跳出古法,随意而成。有的朋友认为这是洪秀全随兴写成的,不能展现他真实的功底。但恰恰相反,手稿才是最能在无形中展现功力的作品,颜真卿的“颜氏三稿”是在他情绪占据主导的情况下的写成的,但其中蕴含的篆籀笔法十分丰富,颇见其技法之精。
不论是书法,还是措辞,都能看出洪秀全才学并无特别过人之处,尤其是书法,很难称得上是一流。在科举取士的年代能写一手精妙的“馆阁体”楷书,绝对是加分项,以洪秀全的字来看,他可能在起点就已经落后别人一截了,又没有极为出色的才学,落第也就成了必然。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