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孩子,和好胜心强的孩子,哪个更好?

2023-11-14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佛系孩子,和好胜心强的孩子,哪个更好?

有一种孩子,非常佛系, 对于输赢从不在乎,父母总是觉得恨铁不成钢。

还有一种孩子,好胜心特别强,看不得其他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好,父母又觉得孩子玻璃心,输不起。

佛系孩子,和好胜心强的孩子,哪个更好?

其实,有好胜心是件好事,说明孩子有想赢的主观冲动,但孩子的好胜心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健康引导,会让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如果好胜心过强,就会变得输不起,太过看重结果,很可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建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呢?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赢观

家长在教育引导孩子时,不要把失败妖魔化,要告诉孩子输赢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不论是什么记过,我们都要学会认可并接纳它。

很多父母一味地鼓励孩子去成功,却很少让孩子直面失败。

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说,“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们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因此,家长们应该用浅显易懂的事例告诉孩子,去追求成功固然没错,但是,千万不要惧怕失败。

一时的成功不是永久的成功,同样,一时的失败也不是永久的失败!相比超越别人,最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教孩子区分竞争和攀比

孩子的好胜心是竞争意识的萌芽,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可以发展成不同品性特点。

当孩子一开始出现好胜心时,只想着争输赢,比谁更厉害,还分不清什么是竞争和攀比。

比如,孩子们在一块玩耍,有时会比较谁的玩具更好玩,谁的衣服更好看,谁得到的压岁钱更多……

上述这种比较,若不加引导,很可能会形成盲目攀比心理,甚至是嫉妒心理。

小时候攀比的是玩具和衣服,长大后攀比的是家境,成人后攀比的可能就是名与利,很容易误入歧途,给自己带来诸多困惑。

与攀比不同的是,健康的竞争心理更应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在与对手不断切磋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可以说,良性的竞争应该是一种双赢。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敢于竞争,乐于竞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一个难得的机会或者荣誉,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要拿孩子来“撑面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好胜心太强?他们对赢的渴望甚至超乎本身年龄该有的认知水平,总想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价值评判,每个孩子都特别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

还记得《小舍得》里的田雨岚和颜子悠这对母子吗?

田雨岚的人生信条就是爱拼才会赢。她拼命地把孩子培养成学霸,并且非常看重孩子成绩。每一次家庭聚会,儿子都会被她用来撑面子。甚至有一次在家庭聚会上让儿子当众背诵圆周率。

儿子的优秀成为田雨岚炫耀的资本。当儿子没有如她期望中那般优秀时,便会受到她的斥责。

剧中,颜子悠不堪精神重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他哭着说妈妈根本不爱自己,而是爱考满分的自己。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其实大人的情绪,孩子都看的明明白白。

很多孩子为了获取来自父母的认可,给父母争光,抱着极强的好胜心去对待每一件事。他们渴望自己一直是最优秀的孩子,能够成为父母永远的骄傲。

但是当那根紧绷的弦断了,孩子的精神就毁了。所以,别让父母的攀比心,成为孩子的竞争压力。

教孩子学会为他人鼓掌

一说到竞争,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压力,对成功的渴望,甚至还有对失败的畏惧。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单纯地用成王败寇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也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其实,只要调整好心态,竞争也可以是件快乐的事情。

我记得我初中时就读在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当时那所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虽然经常考试,但同学们并不抵触。

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考试就像家常便饭。每次考试后,我们几个经常考在前几名的同学就一起对题,猜测谁会是这次的第一名。

成绩出来后,没有考第一的同学也不会气馁,相反还会为对方道贺、鼓掌。然后继续查漏补缺,争取下一次拿第一。

很多小孩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极强的好胜心,当自己不是最厉害的那个时,就会哭闹、发脾气。

这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多关注竞争的过程,不要过度执着于输赢。

学会为他人鼓掌,不吝啬表达对他人的赞美,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不仅能帮孩子疏导负面情绪,还能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不要总是拿比赛的形式来督促孩子

孩子小时候自控力差,很多父母为了督促孩子尽快完成一件事,就喜欢采用比赛的形式。

吃饭时会说:“来,比赛了,我们看谁吃的快!”

睡觉前会说:“我们看谁先上床躺好!”

上学前会说:“我们比比谁先洗刷完收拾好!”

如果想达到目的,父母肯定会刻意让孩子赢,这样才能调动孩子有成就感,进而调动积极性。

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他们在父母这里获得太多赢的满足感而沾沾自喜。

面对真正的竞争时,没有人会刻意让着他们。当结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孩子就会感觉特别失落而无法接受。

父母在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游戏规则时,多数情况下都会“放水”,只为让孩子开心,然后达到让孩子配合自己、听话的目的。

但真正的游戏规则是公平公正毫无偏袒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正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一直沉浸在自我满足的假象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和其他生物一样,生活中充满了竞争。

身为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形成健康、良性的竞争心理,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在成长中通过实践证明自己。

家长们在面对好胜心过强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引导、正确教育,使他的好胜心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度上,真正成为帮助他前进的驱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