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毛病,他对自己的那些缺点也曾经深恶痛绝,所以他曾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决定要“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我们曾称之为“曾三戒”。——郦波
图 | 画家 唐启刚
戒忿、戒怒、戒忮、戒求容易理解,忿和怒都是情绪易失控的表现,忮是妒嫉,求是贪欲,这都是人性中本恶的一面,属于恶习,自然应该戒除。但为何要戒多言呢?这就要来看一下这个“戒多言”在曾国藩那里到底指的是什么了。
先说一件小事。曾国藩在他的日记里反复提醒自己要“戒多言”,主要就是发生在这件小事之后。当时,曾国藩才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不久,随后,他的父亲也跟着他住到了北京。有一次他给父亲过生日,有一个名叫郑小珊的好友来祝寿。郑小珊跟曾国藩关系很好,且医术高明,平日经常免费给曾家看病、开药,所以两人在一起说话向来口无遮拦,非常随意。
曾国藩当时才30岁出头,又春风得意,所以说话已渐有夸夸其谈的架势。不知他跟郑小珊说了什么,郑小珊当时就很反感,但曾国藩那天酒喝多了,又兼之得意忘形,居然因为几句话不投机,跟郑小珊当场吵了起来。在这样一个本来很喜庆的日子里,曾国藩居然跟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当场吵起来,搞得郑小珊当场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的父亲把他好好数落了一顿,说他这样一个翰林院的进士,居然也跟人吵架,而且是跟好朋友吵架,而且是跟好朋友在父亲的寿宴上吵架,实在不像话!
曾国藩对此也后悔万分,在日记里反思这件事,总结自己有三大错。一是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还能成什么大事?从此以后,曾国藩不论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子弟,都以“多言”为戒。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曾国藩“戒多言”的本质不是要一味地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也并不是沉默是金,而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