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这集讲的是医患关系,其实是通过医院这个小社会中一层层看似对立的关系,反映医学的本质,甚至生命的真谛。
通过这集我们发现,医院里不仅有医生和患者及家属的医患关系,还包括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的关系,前辈医生和年轻医生的关系,医院里不是医生和病人的交流,更是医生、病患携手与病魔的抗争。
瑞金医院,全国闻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7年,瑞金医院的住院、门诊、急诊的满意率都超过了90%,一年里,节目组在这里蹲守记录了100例真实的医患关系案例。数字和镜头下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是顶尖的医院,在医学面前,没有所谓的完美,一切都是一个比例,一种概率。
神经外科门诊里,面部痉挛是病人来这里求助的常见疾病。或许很多人会觉得面部痉挛不是什么恶性疾病,但事实上,每个被它困扰的病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课上着上着不知道怎么脸就斜了;
外出谈生意的销售,只能不停地说话,一旦停下来,他就只能自己找个地方躲起来,否则,一个不停抽搐的他,又怎么能说服别人;
还有一个胸科医生,自己开了无数病人的胸,却对面瘫手术望而却步了十年。
外行人看似只是简单的面部痉挛,实际上却是一个需要全麻的大手术。自己同为医生的面部痉挛患者陈勇说,即便被困扰了十年,他也不敢走进手术室的原因,就是怕自己滑到无法避免的小概率事件中。他作为医生,同时这次又是患者,他深知每一次治疗都是一个比例,而不是承诺。
在耳后的发际线,钻一个小孔,打开头颅。在显微镜下,逐层剪开脑组织的蛛网膜。
赵卫国就像老和尚打坐,一动也不动,看不到他眨眼,也感受不到他呼吸。他手里的枪镊,在陈勇的脑袋深处,一点点行进。
值得高兴的是,这次陈勇获得了好运。
病人太多了,赵卫国一口气,可以连着做三台这样的手术。
术后,陈勇这么说道……
让既是医生,身份又转换为患者的陈勇说出这番话特别具有说服力。没有不犯错的医生,也没有百分之一百有把握的手术,这就是命运跟你开的玩笑。医生的职责是陪你同命运抗争,但命运本身还是命运。
这个道理在整集中不停被证明。
作为一个病人,我们觉得自己有很多难处,看病难看病贵等等,我们很难想象医院也有自己难处,比如资源的紧缺,用血的紧缺。
在第二章节中,观众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没血”。
做手术的患者因为没有血手术不断延期,家人焦急地等待,却又无可奈何。
血是有限的,那么血用到哪里去了呢?
用血是有顺序的,优先保障的是急救手术,接下来才是一些慢性病手术。
家属、医生都在苦苦等待,而输血科主管并不是你想象中的运筹帷幄,甚至他作为一个“家中无粮的地主”,因为被内科外科急救科各个科室催促,反倒成了最头疼的那个人。
临床输血科主任医师王学锋:“如果不停的话,造成什么后果呢?急诊没有血,要抢救的患者。那个不是择期手术,跑来不输血,不输血就死。”
临床输血科主管技师邹纬对病患说:“我答应你不要紧,再来,我也答应不要紧。后来再答应我没东西可以答应了。”
话糙理不糙,病患也明白了他的不易。
血资源紧张,但外科医生绝不低头,即便有困难,也要帮助病人克服疾病。于是,我们看到了携手病人一起对抗命运的外科医生,“病人、家属和医生一起冒一下险,可能需要再没有血的情况下做手术”。
刘俊反复争取,只要了一袋血。经过科室反复讨论,医生决定将血型相同,手术相似的两个病人手术安排在一起,沈平先做,如果不需要输血,这袋血还可以留给下一台手术。
一方面是要保证病人的手术安全,另一方面要节约用血。争取病人能够不输血。整个手术下来,只能用五块纱布。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最重要的中心。少出血,就要快。一位医生开胸的同时,另一位医生也划开了病人的大腿。
在两人的精妙配合下,这袋血一直没有用。手术成功了。
不多不少,五块纱布。
省下一袋血,下一个病人有救了。
除了这场与血液奔跑的手术,我们还看到其他手术中,医生双手拼命挤压着血袋,血袋被翻折了一次又一次;
看到手术室里的医生说“没血也要抢救”;
看到输血科的负责人愁眉不展地说“都要吃饱穿暖,病人怎么办?”
一个个真实的场景道尽了各自的不易。唯有互相理解,才能一起抵抗病魔吧。
沈平最后成功手术,他的家人一番话或许很像献血宣传片,但想必是发自内心,经历过绝望才会改变想法去献血,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完这一集之后,能结合自身情况,健康献血,造福更多病人。让患者、家属、医生都少一些无血可用的绝望。
医务处的综合接待办,一个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打交道的地方。
这个房间环境不是那么好,墙上有一个窟窿,估计是哪个暴躁的病人家属动手时留下的。
你以为在这里只会看到争吵、打架,但这里还有双方的眼泪、默默不出声但握紧的拳头……
刘西英主任一上来就道破,医患调解是站在两难和两痛的角度出发,大多数情况下,病人和医生都难,大多数情况下,发生不好的情况后,家属和医生都痛。
就像胰腺外科副主任程东峰的眼泪,节目里没有叙述他和这个病患详细的诊疗过程,只知道那个病人没能救过来。家属在综合接待办对程医生说“我们不是针对你”,程医生则抑制不住眼泪。
“很少有医生在病人面前哭,这会被人误会,认为医生承认自己有了过失”。但程医生的眼泪说明他曾真心为这个病人付出过努力,46页病史、106页会诊记录、124页医嘱单,如果这都不算全心全意,那什么才算好医生。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一集人间世,也告诉我们,医生看过了许多生死,却并不比大多数人更坚强更抗压。
综合医疗办的很多医生,即便没有过错,还是会内疚。比如本集中最神秘的X医生。
X医生的患者因粘连性肠梗阻在瑞金医院创伤外科做了手术。正常出院一周后腹胀再次入院,动了第二次手术,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黄梁是X的上级,他在恳谈室里和家属的聊天让人印象深刻,从患者家属和医生两个角度分别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做到公正客观,并且主动提出让更高级的专家们前来复盘会诊,找出这次医治失败可能的原因。
于是我们看到了珍贵的医疗缺陷委员会的现场会议画面,如果说精彩的辩论节目是神仙吵架,那这个就是神仙集体看病。
当普外科主任医师燕敏询问完X医生的手术操作,对他说出“问题就在这个地方”,你是不是也心里咯噔一紧,觉得X医生真的犯错了,但是接下去燕主任说了他的故事,原来他也曾在手术中碰到过这种情况,而过程和结果,也都让他永远难忘。
“那个病人是43岁一个男性,我印象非常非常深,没有手术病史,就是粘连性肠梗阻。我们两个人就从头分到底,开完以后,大概是3到5天以后又梗阻了,到一个礼拜左右的时候梗阻就是不能缓解了,然后派出我们最大的张圣道老师和尹浩然老师去开刀,没办法开,全部是一块饼,最后这个病人是sacrifice,也牺牲了。”
黄粱用医疗缺陷委员会的讨论结果,去向家属解释X医生并没有明显的过错。他一点点地讲病情。家属们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没有拍桌子,没有摔门,只是哭着听,努力理解着事情怎么变成了这样。
“医生做到这个程度,我已经做到白发苍苍了,我越来越感觉到,医学在病魔面前真的有的时候显得很苍白。”
跟家属解释完,黄梁又与X医生谈话,“培养一个外科医生不容易,到你这个年纪的外科医生,在瑞金医院做的,也是屈指可数的。那你有今天也不容易。如果就此你就躺下了或者不愿意做医生了,我觉得非常可惜。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不论是燕敏的经历,还是黄梁的劝解,在这里仿佛看到一种传承,资深的医生也是从年轻医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从业的过程中会经手成千上万的病例,不可能每一个都能治愈,无法治愈的不一定就是医生的过错,只要在治疗过程中尽了全力做正确的决定,其他就不是医生可以控制的了。
好在最后我们看到了X医生重新站起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节目中露不露脸没那么重要,病人能好就好了。
《人间世2》开播前,曾在街头采访了许多路人,问他们对于人间世2最期待的内容是什么,很多人提到了医患关系,而在这之中,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社会新闻中、影视剧中经常会见到的医闹场面,到底医闹有那么可怕吗?医闹发生的频率高吗?
画面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不是只有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的一排墨镜黑衣人。
这名女子为了拿两份工资故意到医院骗病假单。
还有拖欠医药费却找来职业医闹拉横幅的一家人……
摄像机真实记录下的一场病房闹剧,更是爆发了节目中最激烈的画面,让编导产生了自己是不是可以转行做战地记者的怀疑。
这家人闹事是因为病人出了意外。病人患有一种罕见病,库欣综合征。患者术后必须非常小心,主治医生孙青芳特地安排大家住到附近的卢湾分院,那里环境更利于术后监控。然而病人家属并不领情也不遵守医嘱,最终出了意外。
孙医生在和家属谈话过程中一次次垂下的眼眸,述说着自己的心累,她明明为了患者费尽心力做了最好的安排,却换来有些人的不配合。她为患者订制的路线卡片,家属看也没仔细看,病房里的大吵大闹更是对年轻医生的从业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她的这次谈话,从头到尾在意的并不是病患家属对她是否负责的质疑,她关心的是病人的安危,以及今后如果没人再愿意做医生了,将来的病人该怎么办。
《命运交响曲》最后一章节叫“感谢”,某种程度和开头形成了呼应,10%不到的不满意率来于何处,或许就有那位因为不按照规定领取病历单的大叔的成分。
但我们看到更多病人和家属要去行政楼找领导。他们是来送锦旗的。这是中国人表达善意的特有方式。表扬一个人,要让他的上级部门知道。
还有盘子、水晶杯、字画、手工作品等,大家怀着最朴素的情感,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感谢医生对他们的帮助。即便不送礼物,每一次握手,每一句感谢,都是对医生付出的最好回报。
医学还有很多缺陷,医院、医生也很难做到完美,但如果就像节目最后那位阿姨说的那样,“医生我想和你永远做朋友”,医患双方都用更善意的心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那么大家携手对抗命运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一些。
(来源:《人间世2》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