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有被足够的尊重滋养,才能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自信。
班级竞选班干部时,一定有着这样两类孩子:
1、积极参与,哪怕自身能力可能并不匹配竞选的要求,但他们声音洪亮,主动地展现自己的优势,谈吐大方得体,充满自信。
2、明明能力匹配,却顾虑重重,或顾虑着别的同学对他的看法,或顾虑着万一选不上怎么办……瞻前顾后,缺乏自信。
那孩子自信的秘诀,到底在哪呢?这也是很多家长困惑的问题,到底如何能让孩子“自信”起来?
再举一个最最通俗的例子吧:
1、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从小在“冷眼”和唾骂中成长,ta因为得不到尊重,而容易显得缺乏自信。(当然,不自信的原因还有很多,未必仅仅跟金钱有关,这只是一个最浅显的例子)
2、富裕人家的孩子,ta可能从小都会浸泡在各种“尊重”当中,ta的自信是充足的,但未必是健康的——因为如果外界给予ta的尊重是没有“边界”的,ta最终也会被“盲目的自信”所伤害。
所以,孩子“自信”的那个开关,在于“从小获得的尊重”的“分量”,ta在过往的经历中获得的尊重越多,ta就会越自信。而决定孩子自信与否的尊重,又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尊重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还只有1、2岁,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你有没有尝试过体验一下,孩子的感受呢?
拖着1+岁的孩子出来逛街,怎么ta就不那么乐意呢?走几步路就喊着让大人抱?
假设你放一只小摄像头在孩子的衣领上,这只摄像头里拍下的,便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你就会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人群拥挤时,孩子看到的只有大腿和屁股。
当人少的时候,孩子看到的是迎面而来的高大无比且压迫感十足的成人。
当ta抬头看大人时,看到的是这样恐怖而变异的五官
如此所见的画面,充满着压迫,此时孩子求一个抱抱来抚平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太正常不过了?
“蹲下来”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身体动作的变化,它是一份“尊重”,改变亲子对立关系的关键。
我们和孩子交流时,因为我们身高的优势,需要孩子仰望我们,而仰望会让孩子心理上带有压迫感,哪怕有时只是普通的对话,也是不平等的,孩子会有自己被命令的感觉。
当然,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改变。还包括在情感和思想上将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
如果家长能够放低身体,平视孩子的眼睛,并且在他们说话时注意聆听。只有这样,才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从而能更好的体会孩子的感觉,看到问题背后的原因。
2
尊重孩子的权利
自信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源于对事物的掌控感,一旦孩子体验到自己是有选择、支配和决定的权利,他们也会更加自信。
然而生活中,很多家长经常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并想当然按照自己所认为的、最省事或者最有利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美其名曰“为你好”,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尊重。
幼儿教育专家赵寄石教授曾说:
爱是一种情感,难免有主观色彩;尊重是理智的,承认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我们尊重儿童,要求我们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尊重他的发展规律和个别特点,以及他独立存在的社会地位。
关于这点,在我们熟知的明星中,黄磊就做得很到位。
之前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节目中,陆毅的女儿贝儿想要将黄磊女儿多多的狗带回家里玩,所以来征求黄磊的意见。
但是黄磊却告诉贝儿:“这只狗是多多姐姐的,你要跟多多姐姐商量。”
这样的事情在黄磊和多多的相处中还有很多,黄磊曾说:
我从未把她(多多)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
所以我们会看到,多多染头发、打耳洞、涂指甲油等。
当然,也可以看到才14岁的多多可以自编剧本、参演话剧、翻译英文书、参加钢琴比赛、设计服装、在国际T台走秀、下厨烘焙等。
不可否认的是多多的成长肯定离不开优渥的家庭条件和父母的资源,但更多的是得益于父母对她的尊重。
那要如何才能做到像黄磊一样尊重孩子呢?
当你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对待,而是把ta当作成人,将选择、支配和决定的权利还给他们时,他们就能够更自信地去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最简单的就是,不要对孩子的一切事情,指手画脚。当我们带孩子外出时,不要随意替他们做决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帮他们去拒绝、接受或选择,要倾听他们的想法。
那或许有人会有疑问,那是要将所有事物的掌控权都给孩子吗?哪怕有些明明是错的,比如孩子想在公共场所大声吼叫,我们也要尊重吗?
当然不是,这就牵涉到我们要说的尊重的第三层,不断调整的界线。
3
尊重孩子的界线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熊孩子在公共场合打扰撒泼打诨,打扰其他人,而父母则以一句“ta还是个孩子”来要求所有人谅解、放任孩子的为所欲为。
这样的新闻之所以招人恨,是因为这些熊孩子的父母,纵容着孩子的“越界”,还跟外界说,自己是在“尊重小孩子的天性”。
“无底线的尊重”不是滋养,而是一种伤害,因为它所给与孩子的“自信”将是“盲目”的——今天有父母纵容你,但总有一天,社会会惩罚这种“缺乏敬畏的自信”。
当孩子年龄尚小,在给孩子选择、支配和决定的权利的同时,家长要把自由的“边界”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抉择,同时也要告知他们,这份选择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些也都是需要你一起承担的。
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他们的权利和需要负的责任也会随之增加。这时,我们就要调整和扩大给予孩子尊重的界线。
因为在未来,孩子会面临很多选择,就如同开头班委竞选一样,有的人可以大方自信地毛遂自荐,而有的人则踯躅不前。勇于做决定,快速做决定,对孩子而言也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能力。
我们都相信父母的初心是为孩子好,可是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要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利有不同于父母的想法和观点,不要用“为你好”去绑架孩子。
尊重不是停留在嘴上的,而是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中。而这些都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信的养分。
孩子有能力和权利去体验自己仅此一生、别无分号的人生。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
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而只有孩子足够自信,才不害怕面临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