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和几位摄友来到汤汇,寻找金寨革命的发源地:笔架山农校旧址。
笔架山位于金刚台南侧,这里山林葱翠,奇山兀立,云遮雾绕。
山路陡峭崎岖,很难想像,深山里的这条路曾经十分热闹。许多进步青年就是踏着这条路走向鄂豫皖三地的一座高等学府,最后走向全国的。
群山簇拥着一块盆地,盆地周围古木参天,盆地下流水潺潺。清朝康熙年间,有位法号恒光的和尚游历至此,见此宝地十分钟情,于是化缘筹资建了一座笔架山大庙。大庙香火旺盛,香客不断,庙资日渐富足,鼎盛时置田三百多亩,有和尚七十多人,房屋九百九十九间半。整座庙宇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科举,提倡新学。商城县知事梁玉书,寻思在此办学,不仅方便学生,还可以解决一定的办学资金。于是,亲自率兵驱除了庙内和尚,收回庙产,利用庙宇办起了商城县蚕科学堂,亦称笔架山农校。
学堂是新式学校,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专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郑养吾任该校校长,前后招生14班,培养学生600余人。1919年,“五四”运动掀起的爱国热潮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使之成为豫南地区传播革命理念的基地。1923年,周维炯和漆德玮入校读书,在进步教员影响下,组织“青年读书会”,探索救国道路。1924年8月,詹谷堂在笔架山农校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金寨革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周维炯领导了立夏节起义,创建了豫东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笔架山农校的毕业生,许多人又去广州、武汉、开封继续深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民国21年,校舍被国军烧毁。
如今,这里已不见当年的数百间校舍。一座石门立于道旁,其下有一方形石桌,不远处,一张青石条台立于荒草之中,桌面乌黑光滑,仍然显露出当初雕工的精细。一些大大小小的石门墩散落各处,足有上百个之多。推开一扇残存的木门,一个两人合抱大的石水缸置于门侧,上有“嘉庆七年置”字样。一个石洗碗槽丢弃在院里,长满野草。墙根一个方形石碓窝,四面雕花,精美绝伦。
我们在遗址上四处搜寻,找遍每一个墙缝,却无法找到残存的一笔一纸。
1929年,46岁的詹谷堂就义于敌人的牢房,1931年,23岁的周维炯遭诬陷被杀害于河南新县。斯人已逝,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手摸这些冰冷的石头,石头里似乎传达出烈士的体温,令我心潮澎湃,无限感慨。
那曾经平整的操场,如今已是水田,新种的禾苗葱翠欲滴。细雨中,风骤起,野草拂动,断壁残垣,满目苍凉。耳边仿佛听到朗朗读书声,可眼前再不见那些生龙活虎的年轻身影!
正是春耕时节,田里犁田栽秧一片欢腾。那三元桥上,厚厚的泥土掩盖了桥身,掩盖了那些血雨腥风的往事。如今,树木丰盛,莺飞草长,田园别墅里,炊烟袅袅,一派平静祥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禾苗渐渐长高,一个丰收季节很快就要来了!
文:秦俊梅 图:汪诚、王峰、石义良、秦俊梅
更多金寨资讯趣事请关注头条号(视觉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