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脱贫密码是做好产业”|湖南石门县脱贫攻坚见闻

2020-03-13     团结报党派e家

对湖南省石门县秀坪园艺场洲浒溪村的村民刘文正来说,虽然连续两年都没有碰上好的开头,但生活仍然越来越有盼头。没有好的开头,是指2019年年初石门严重冻害导致果树受灾和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刘文正的盼头则来自自己新的身份——农业产业工人。

起初,刘文正有着一片自己的柑橘果园,由于规模不大、工作又烦琐,基本上既靠人干也靠天收。几年前,他将土地流转给了杨氏果业集团,成了一名不用承担风险的农业产业工人,这才“得了清闲和安定”。

“把土地流转给他们(杨氏果业),是按照约定每亩获得多少收益,现在就有一千多块钱一亩,2019年年初冻害死了很多树,我们也还是按照约定获得收益,以后每五年还会调高收益。”刘文正向记者算起了这笔无风险的收益。在他看来,一笔稳定丰厚的无风险收益,是靠天吃饭的农民避免因灾返贫的屏障。

“他们(杨氏果业)专业,有更好的机械和管理水平,能把柑橘卖到更好的价钱。我们年纪大了,也不想再去外面了,给他们工作也比较轻松。”已经64岁的刘文正在杨氏果业做管理果树的工作,这让他可以在家“打工”又挣一份工资。

在石门,像刘文正这样借助成熟的农业企业走上致富路的例子还有许多。依靠柑橘、茶叶、畜禽三大农业支柱产业的良好运作,石门这个湘西北的丘陵山区县已与从前大不一样。

石门哲武公司是一家以畜禽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向的企业,其所属夹山镇马塔蛋鸡养殖基地已投产17万羽蛋鸡,日产鲜鸡蛋9.5吨。当记者来到这个养殖基地时,看到的是严格消毒、管理规范的厂区,其时已近傍晚,在这里工作的附近村民正有说有笑地下班回家,与城市上班族不同的是,他们回家的路程要短得多。

夹山镇马塔养殖基地正是一个优秀的扶贫模式典范,这个养殖基地实行“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村级产业发展资金”的合作社模式,5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每年都可以获得每户4000元的固定分红以及一部分浮动分红,他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在养殖基地做一份离家近的工作。

就这样,企业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将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牢牢绑定在一起。得益于此,在2014年时,石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724户82300人,贫困发生率达14.4%,但到2017年时便实现了脱贫摘帽。现在,石门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1.2万元。

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斌表示,石门可以用产业发展高效助推脱贫,重要经验就是提高农民从产业中增收和自主致富的能力,尤其是提高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广大农民融入有竞争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中来。全县所有的贫困村都建立了专业合作社,8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说起合作社的好处,秀坪园艺场秀山村的村民吴伟毛很有发言权。今年73岁的他年纪大又患有慢性病,成了建档贫困户。可是他却觉得生活从没这么好过:“七十多岁了,做梦也没想到,还能看到这么好的事情”。

吴伟毛说的好事就是加入合作社,他家中有5亩种柑橘的土地,因为加入秀坪柑橘专业合作社,他的柑橘园既可以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提高产量,也可以通过合作社统一经销卖出更好的价格。而且,由于合作社还会对柑橘精细包装出口海外获取收益,合作社又会将这部分收益给身为合作社成员的吴伟毛分红,这让他的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时,我们县涉农部门50多名领导干部结对联系137家重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保姆式’服务。这样一来,无论是政策支持、金融支持还是技术支持,都可以通过很短的沟通渠道就有效地传达到基层群众身上。”石门县扶贫办副主任廖先毅见证了石门各处的产业扶贫成绩,他对成熟的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有信心。他还说:“石门的脱贫攻坚成效能这么显著,农业产业的发展帮助非常大,如果说我们的脱贫攻坚有密码的话,那这个密码就是做好产业。”(本报记者 谭耀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g571HAB3uTiws8KBn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