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中国孩子失去创造力了吗?

2019-07-22     口袋电影十


“你为什么读书?“

“因为要考清华北大”。

这段电影中在90年代就开始的对话,即使放到现在,我们也太过熟悉,熟悉到不会去思考这份理所当然的背后是什么。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国学生和家长来说,清华北大是太多人的终极理想,还需要什么原因吗?

但有一位父亲,在那个时候就明确地告诉自己的孩子“no”,“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永远不要停止思考,要一直想”“做你最喜欢做的事。

由邓超、俞白眉联合执导,邓超白宇等主演的现实主义教育题材电影《银河补习班》已于7月18日上映。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本是桥梁工程师,亚运火炬手,在圣火传递的当天,他亲手设计并建造的大桥垮塌,因此入狱7年,也错过了儿子马飞七年的成长。电影展现了从90年代到2019年近30年的时间跨度中,父子二人的成长之路。电影里的教育背景和所探讨的教育命题,在今天看来,并不因为时代的原因,而显得隔阂,它们真切地延续,并且还广泛存在于当下的中国。




一场不同教育观念的拉锯战

《银河补习班》和世界电影史那些教育电影有一脉相承的探讨议题,我们很容易能联想起《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等教育类影片。但它又是独特的,每一个从义务教育阶段走出来的我们,从电影中会看到那些熟悉的老师和家长、熟悉的场景,甚至熟悉的冲突和对峙。那甚至不啻于是当代中国集体记忆的一种。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冲突之一,莫过于出狱后的父亲马皓文和教导主任阎主任立下赌约,马皓文要让班级倒数的“问题学生”、儿子马飞挤进年级前列。这是一场不同教育观念的拉锯战。



父亲马皓文的教育做法在当时显得离经叛道,在所有人奉行着”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时候,他带领孩子跑步,上学路上睡草地、“玩电脑”,逃课带儿子去看航模展览。

人生就像射箭,而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那每天的拉弓就毫无意义。”在他的启发下,儿子马飞最终找到并实现了当航天员的梦想。而且,在后来的危急时刻,儿子能凭借着父亲教育“要一直想一直想”的信念,坚持思考不放弃,顺利完成自救,甚至哪怕在广袤的银河系遇到危难,父亲对他的教育也照样起作用。马皓文身体力行的教育也诠释了,爱的本质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的人格

《银河补习班》里有一处惊心动魄的场景,马飞热爱的模型飞机被教导主任摔得粉碎,而反讽的是,此刻背景音是一群孩子们在课堂上朗读韩愈的《诗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不少人的学生生涯中,隐隐约约有这样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影子,他就是“博喻学校“的教导主任阎主任。他对待学生严苛负责,兢兢业业,最珍视的东西是,办公位对面的墙上挂着的那些密密麻麻的第一名锦旗。

电影对这个人没有片面化、脸谱化。而是去探讨他背后的行动逻辑,那一代人生活环境极其艰苦,阎主任从他“没鞋穿,光脚上学”的教育背景出发,深切地知道上学机会不容易,为了完成人生的升迁,他们必须得努力完满地完成面前那份答卷。所以要深夜苦读,要熬夜复习预习。他知道教育在改革,但他选择不变。因为他要升学率,他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他觉得孩子们飞上云霄的的想象力,冲不出应试的框框,试卷的分数会给孩子们教训。他固执地认为,考到好的成绩上好的大学,这些孩子才会有更好的前程。



适应规则和现状还是打破它?打破会带来的代价可能是学生要付出的。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亦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万千这样的阎主任错了吗?我想,他是学生时代一部分人的阴影,也会让另一部分人感激。如果不是考个高分、考了好的大学,而是走了别的路子,未来的人生就会更好吗?恐怕没人能确信果断地回答这个问题。电影最终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随着一个秘密被揭露,阎主任固守的那些教育理念在某刻摇摇欲坠,以至于整个人崩溃大哭。他是有反思的。



什么是真正“为你好”的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中国普遍缺失的环境下,电影肯定并突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电影中的父亲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自始至终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投入了相当的热情和努力,甚至在圣火传递的当天,身为火炬手的他还不紧不慢地沉醉于给孩子做一个足球改的地球仪。



母亲馨予则是“为你好”的家长典型,她辛辛苦苦做生意赚钱,为了孩子不被开除,可以低声下气痛哭流涕去求教导主任,“他要是不学习,您就抽他,您抽我也行啊”!可以说也是为了孩子的学业操碎了心。“他本来就笨”“他已经那么笨了”是她挂在嘴边对儿子的定义,亦是一个被她认可和接受的悲哀现实。以至于青少年时期的马飞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老师说我脑子缺根弦“”我真的考不到那个名次“。

对于馨予,马皓文的反应是,“再没有比‘我是为他好’更恐怖的借口了“。对于儿子马飞,马皓文的反馈则是: “你不笨”,“我知道你可以”。父亲全身心地相信自己的儿子具有可以成就自己的能力和天分。来自于至亲之人的鼓励和信任,正面的激励和向导,对于无论是成长期的孩童还是大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

不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有知识为主体,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底色有奠定性的作用,它伴随着亲情之爱,是全方位的终身教育。



专业性教育之外,早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培养人健全的人性,成为独立的、自由和审美的人。但是在高负荷的学业压力和高分追求下,美育的维度却恰恰是被忽视的。但马皓文注意到了。

上学路上,当马皓文带着儿子躺在如茵的草坪上,享受大自然地馈赠时,父子俩感到身心说不出的愉悦,他启发儿子课上早早就学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就是这么一幅场景。儿子惊奇地发现原来是这样。此刻,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比在课堂上背诵要有益的多。孩子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古人那些吟咏情性的诗歌背后是什么,所以“写作文要写你相信的,真的东西”。




探索教育变革之路

这种“”也体现在了电影上。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并没有塑造一个在教育上“高大全”的父亲,儿子也不是完美的儿子。父亲有控制不住情绪迁怒的时候,儿子也会因一念之差,没能站在父亲的角度去理解他做为独立个体所执着和珍视的东西。正如年迈的“父亲”在电影中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电影塑造的的教育是成长式的,父亲和儿子始终都在学习和反思和探索之中。

电影中人物的探索,亦是这部中国现实主义教育电影有社会责任感的一次探索。它并没有给出或者也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



诚然,教育观念的变迁发展,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结果。变革不是仅仅指望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而要从家长的醒悟开始,从基层教育工作者,从每一个孩子,从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开始。正如首映礼一位教育工作者激动发言:“教育可以从我做起,从自己的孩子做起,哪怕只做一点点,对我们这个国家都是有意义的”。当孩子和家长一起走进电影院,两颗心交流碰撞的时候,远比一个人收获的多得多。

作者|郝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fI_HWwBmyVoG_1ZRE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