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最近,有一篇小学生的作文上了《人民日报》,作文题是《求你管管我》。作文里的妈妈是一名医护人员,经常加班出差,很少陪伴女儿。
女儿在作文中写道:
妈妈刚出差回来,行李箱还没来得及打开,又在穿鞋穿外套了。
她要去哪儿,当然是回她的“家”了,那个白茫茫一片,散发着疾病和药物气味的地方;那个时不时警笛鸣响,闯进一辆救护车的地方;那个日夜死气沉沉,死神时常光顾的地方。……
十岁孩子的作文啊,这文笔太硬核了吧!
难怪网友留言:这十岁孩子的写作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这个十岁零200多个月的本科生。
妈妈总是这样,自我记事起,她就早出晚归,空余时间不是补觉就是备班。其实,我很羡慕那些天天被妈妈管着的孩子们,那些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妈妈,周围的空气中总是多一个人的温暖呼吸。而我却……
我真的好想让妈妈陪陪我,
哪怕是管管我也好呀。
妈妈,求你管管我吧!
作文太感人了,更让人感动的是,小作者孙凡舒说:“我写作文不是为了怪妈妈,是想让她多陪陪我 ”。
(孙凡舒小朋友)
孩子的心多么纯洁。
老师给这篇作文的评语是,既和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委屈,也写出了对妈妈的爱和理解。
改完作文后,老师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把作文分享给了凡舒的妈妈。妈妈看了后,连连说,我不合格,工作与生活没有平衡好,我太不合格了。
(老师和孙凡舒妈妈的对话)
哪个妈妈不想陪伴孩子,可是工作职责不允许,妈妈们有事业心也不是错,万般无奈割舍亲情。
妈妈自己也是心如刀割啊,看了孩子的作文更是肝肠寸断。
努力工作的职场妈妈有错吗?
职场妈妈就是这样,一提起孩子,自己就先矮了三分,然后马上自觉自愿地背锅:
妈妈不应该出差,不应该加班,下次妈妈一定在家陪你,我保证……
可是妈妈到底错在哪儿?努力工作有错吗?如果文中是个爸爸,那他的形象就大不一样,说不定还要被赞有责任心。
这则新闻还透露出一个细节,凡舒的爸爸长年在外地工作,可想而知他给孩子的陪伴更少。然而,孩子的作文写的却是写给妈妈的。
(孙凡舒小朋友的妈妈)
职场妈妈就是一群有原罪的人,身为职场妈妈就是错。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Facebook 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的自传《向前一步》中说:
我认识的大多数女性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她们也经常担心自己不称职。
我们会拿自己工作上的努力程度和同事(常常是男性)作对比,而他们所做的家务却比我们要少得多;
然后我们又拿自己在家里的努力程度与那些全职妈妈们作对比。……
感觉到自己在挣扎应对的同时还在滑向失败,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桑德伯格说的非常准确。
不光中国妈妈,全球的职场妈妈都一样。一边是工作的压力,一边是对孩子的愧疚,两面夹击,这就是职场妈妈的日常。
哪怕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职场女性,
一样搞不定孩子
桑德伯格送孩子上学时,每当看到其他母亲留在学校做义工,就会担心:
我不能像全职妈妈那样整天陪着孩子们,不能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这会让他们成绩变差吧。
为了工作,她错过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没能参加家长会,没能如约带孩子出去玩,甚至在他们生病时也没能陪在身边。
而孩子同学的妈妈,不但能叫出全班每个小朋友的名字,还知道他们兴趣爱好。
有一天早上,桑姐送孩子上学。这位无所不知的母亲告诉她:今天学校有活动,孩子们应该穿绿色的衣服,你们怎么穿了蓝色的?
别人一句无心地提醒,让她念叨了一路:
我真是个糟糕的妈妈,我糟透了。
如今,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只要你在事业上稍有追求,就不可避免的要为工作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同时也会感到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职责。
有一次,桑德伯格问另一位高管妈妈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这位妈妈果然有大招儿,她说:
我让孩子头天晚上穿好校服睡觉,这样早上就能省出宝贵的15分钟。
看到这个例子,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当职场妈妈的孩子好辛苦啊,觉都睡不好。那么,当妈的怎么会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
这位妈妈虽然搞定了一切,但她的愧疚感却无法安放,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才是每一个母亲的心愿。
强烈的负罪感不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阴影,还会导致更多的妈妈干脆退回家庭,或者放弃职业发展,选择清闲的工作,以便于相夫教子。
为什么职场妈妈总是心怀愧疚?
我认识一位生物学博士妈妈,她的专业是干细胞研究,听着就高科技。可是生了二胎后,突然从中科院辞职,去了一所重点中学的生物实验室当老师。
对她来说真是大材小用。然而这位妈妈说,这样一来,她两个孩子的升学问题就解决了。
看来,妈妈自己的事业再重要也没有育儿的事儿大。
在中国,职场妈妈虽是主流,但强烈的负罪感却导致真正能够追求事业的妈妈并不多。
我观察周围的妈妈,不难发现越是受过良好教育,事业心越强的妈妈,如果她没有职场这个舞台,这些妈妈就会把自己的事业心化作辅导奥数和英语的热情,把孩子的学业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人生价值。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妈妈没有那么强烈的负罪感,都能安心工作,社会中得多多少好医生,好老师,优秀的工程师、科学家和艺术家……
巴菲特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大意是,我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只和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竞争。
女性的力量就像一个巨大的被遗忘的宝藏,如果把全世界女性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人类社会将会迎来惊人的进步。
职场妈妈就是这股力量,全社会都应该鼓励女性发挥自己的能量,从事重要的工作,提高影响力。
不是说职场妈妈不应该陪伴孩子,而是她们承受的自责太重,已经变成了绳索,绑住了人生,蒙住了双眼。
桑德伯格在书中提到一些数据和分析,可以帮助职场妈妈们从负罪感中解脱出来。
我们这个时代,人们预期母亲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在增加。
1975年,(美国)全职母亲平均每周花11个小时在家照顾孩子(包括日常照料以及培养孩子能力的各种活动,比如阅读和专注力游戏等),在外工作的母亲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是6个小时。
今天,全职母亲平均每周在同样的事情上要花17个小时,而上班族母亲则要花11个小时左右。
这就意味着今天的上班族母亲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1975年的全职母亲一样多。
虽然这个数据来自美国,但不难发现,同样符合中国的情况。现在的妈妈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上一辈人。
然而怪的是,你已经做到了以往一个全职妈妈才能达到的,却依然负罪感爆棚。
这是为什么?
桑德伯格在书中提到:
因为现在的文化就是强调女性应该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一个好妈妈的形象就等同于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母爱。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为 “强度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
显然,职场妈妈难以达到这种高强度的标准,所以现代女性看上去活得很累,很失败,就算我们陪孩子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前辈。
因而职场妈妈的负罪感更多的是社会氛围造成的,而不是我们没有尽到职责,是个糟糕的妈妈。
职场妈妈应该重新认识自己这份如影随行的负罪感,它真的是“罪”吗,还是被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
不要把职业女性和失败的母亲划等号
在我们这个时代,女性即便身为母亲,也有追求事业的权利。孰先孰后,应由我们自己来选择。
妈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全身心地照顾孩子,最多是一种遗憾,但不能给她定为“罪”。
此外,职场妈妈还会因为担心的孩子的表现和成绩而产生负罪感,觉得会不会是因为自己关注不够,导致孩子学习落后。
1991年,由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协会发起了一项研究,30多名专家,对1000多名儿童进行了15年的跟踪研究,对比了由母亲专职照顾与一般看护的结果。
研究发现,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她们的孩子在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没有什么差距。
而一个责任心强、积极乐观的父亲,主张“孩子自主行动”的母亲,以及父母婚姻感情亲密度,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才更加重要。
因此,母亲们没有理由认为自己选择工作就会对孩子不利。
相反,家有职场妈妈,爸爸在育儿方面的参与度必然大大提高,这可以说是职场妈妈隐形的优势。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有些数据表明,父母都是上班族,对孩子尤其是女孩的成长是有益的。
从上文那篇小学生的作文也可以看出,虽然妈妈没时间多陪伴,但是孩子的写作水平,以及背后反映出来的思考能力,情感的表达能力都是非常突出的。
妈妈不在身边,但是她的影响力一直都在线。
职场妈妈对工作的专注、热情,会使孩子从骨子里就认同努力进取的价值观。
没有哪种教育是绝对完美的。
决定孩子的将来,不是全职妈妈还是身在职场,而是父母的素养和榜样。
职场妈妈没有原罪,我们爱家庭也爱工作,爱孩子但不欠孩子的,我们一个肩膀上挑起了两付担子,重归重,但平衡啊。
留言互动|您有因忙于工作而产生“负罪感”的时刻吗?欢迎您在文末“ 写留言”把您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更多学习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爱知教学园地,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