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名博士生被劝退:一时的自律,换不来一世的安稳

2019-10-28   每天好习惯

今年6月初,一则“清华拟对两名博士生退学处理”的消息,登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

据悉,在2019年6月4日和6月10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发布两则关于两名博士生许某某和马某某的退学处理意见。

原来,这两位博士在学校期间,一直沉迷于校外活动,未经请假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被取消学籍。

可想而知,这两位博士生就是被自己“玩”出了清华。

他们可能想的是,自己已经读到博士生了,辛苦了十几年,也该好好地放松放松,可惜这种成了无节制的放松后,人就越来越懒。

在我们读书时,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再坚持坚持,考上大学就好了。而事实是,大学只是新的起步,是自我管理的起步,谁能管得住自己,谁才优秀。

大学能休息吗?当然能,劳逸结合发挥的更稳定,但不代表可以无节制的放纵。

在自我管理时能做到自律,才能越来越优秀。

一阶段的胜利,不代表一世的胜利

每年都有各大高校劝退学生的现象,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沉迷游戏,逃课,学分没修够等。

今年湖北省理科状元常书杰,早在2015年被北大录取,然后在大三时因为逃课打游戏问题被劝退,之后卷土重来。

给大家看一张17届几所高等学府的退学率,最高的是国科大,高达12.7%,什么概念?就是100人里有近13人退学,如此之高令人咂舌。

国科大学监马教授所说:“国科大毕不了业的学生,其实最核心原因并非学业太难或者高校像高考一样有淘汰率,而是因为学生把自己玩废了。”

而前几天,清华大学一次校展览馆火了,原因是学生们的计划表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被晒计划表的他们,一刻都不敢放松,一直严格管理自己,来看看其中一张的学习计划表,从早上6点到凌晨1点都安排的非常仔细。简直就是把时间掰碎了,利用到了一分一秒。

我发现了一个真相:拉开人生差距的从来不是什么天分,而是每个人对时间的掌控能力,是每个人背后的自律精神!

所以,一阶段的胜利不代表一世的胜利,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出众就出局。

自律不是说有就有的,先他律后自律

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人家是天生的聪明,天生的自觉,我做不到很正常。

强者从来不找借口,弱者借口一大堆。

每一个自律的人都不是天生的,在他成为自律的前期也是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也许他也曾在床上挣扎着要不要早起,也曾拿着一本书才发呆,也曾迷茫过一段时间。

但之后怎么自律呢?他律,受到了别人的监督和催促,他才一点一点拾起了动力,最后在尝到了好处后,渐渐变得自律。

所以,大多的自律都是从他律开始的,因为人天生是懒惰的,只有在别人帮助下慢慢改造变得自律,孩子更是如此。

你必须要求孩子早起,必须要求他按时写作业,必须要求他阅读;他刚开始很痛苦不得不做,但之后情况慢慢改善,他形成了习惯之后就开始自律,也许有重复懒惰的时候,及时调整就好。

所以,自律不是说有就有,大人如果希望孩子自律,那就必须帮助他,给他制定自律表,让他按照自律表上的作息时间来操作,会有所收获。

自律,最好从小时候抓起

孩子小时候是向内积聚能量的阶段,他要学习,要培养习惯,要养成好性格,所以3-12岁很关键,你的教育可以影响他今后的人生。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是他律,那他的结局很可能会像那两名博士一样,中途被踢出局,只有把他律成功转换为自律的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走,如果从小不培养他学会自律,不敢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孩子是很难走向优秀的。

怎么让他自律?先从他律入手,给孩子制作一张自律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目标也写下来,因为看得见的进步对孩子是激励,有了激励孩子才能坚持。

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孩子的目标和要做的事写下来,其实就是激励,如果只是到了时间你动嘴皮子提醒他,他容易忘记,这就是自律表的重大作用。

一个人对自己的目标越明确,对实现目标的步骤越清晰,就越容易克服拖延的弊病,吃掉青蛙。

自律表的最大好处就是目标清晰,时间精确,让孩子实现自我管理,到时不用你提醒,他看到表上的安排就知道该做什么事。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这种习惯才会深入骨髓,化为他的血与肉,成为他优秀的基石。

所以,真正的自律是从小到大的自我管理和规划,你还在错过孩子的成长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