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或许能带给人《拯救大兵瑞恩》决战前那一幕的震撼

2019-05-16   驿灯

《音乐家》终于要上映了,这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电影。

不过,这种关注并不是仅仅因为,这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拍的第一部电影,或者主演是曾经成功饰演过,金庸笔下经典人物“乔峰”的胡军。

当然,因为电影讲述的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故事,所以,对于民族英雄的缅怀和致敬,肯定是影片值得关注的原因之一。

但是,《音乐家》这的关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电影本身,它堪称是一部“特殊又不同凡响”的关于音乐家的电影。

既然说它是一部如此的电影,那么就得有其他同类型的影片来比较。

事实上,关于音乐家的电影,在国际上也拍过不少,比如看片名就不需备注的《莫扎特传》《贝多芬传》《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还有讲述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音乐重要人物”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香奈儿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秘密故事》。

关于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和李斯特(弗朗茨·李斯特)的《一曲难忘》等等。

谁也不可否认,这些电影讲述的音乐家,都是世界乐坛殿堂级的人物,而且我们也可以大方的承认,他们的国际声誉也比冼星海先生隆盛。

但就电影来说,《音乐家》却显得“特殊又不同凡响”了一些。

因为《音乐家》以二战,甚至有具体的中国抗日战争为故事背景,而且是真实的,这就赋予电影一种厚重的历史层次感。

这让电影不仅有“无论任何时候,战争都是揪心”,这样深层次的思想意境,还可以在战争之外,融合多重既丰富剧情,又能吸引观众的电影因素。

所以《音乐家》在音乐之外,还有了残酷的战争、微妙的政治、不同的语言和风土人情,再加上颠沛流离间的爱情等等。

这些因素不仅构建出电影的恢宏大气,还赋予了《音乐家》那种史诗般的影片气质。

而上述举例的电影,几乎都没有具备这样厚重的“背景性”,加上这些导演着重关注的是关于音乐家们的成就,所以也没有刻意去营造特殊的背景。

即使是也发生在战争期间的《香奈儿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秘密故事》,也把故事放在处于战争后方的巴黎,用一场“旷世的爱情”延伸出,斯特拉文斯基再度创造的《春之祭》成为了经典的故事。

除此之外,在电影场景里,不仅看到冼星海先生被枪逼住,那种“秀才遇见兵”的纠结和无奈。

或许还会带给人那种如《拯救大兵瑞恩》决战前那一幕的震撼。

在《拯救大兵瑞恩》影片最后,重新布置好战场之后,米勒上尉和自己剩下的士兵,还有瑞恩,默默的坐在教堂门口,聆听着一位站在废墟里的老人,缓缓的拉起小提琴。

那种场景,给人无比的冲击和震撼,而在米勒上尉即将牺牲之时,小提琴声再次响起,那简直就是一种让人瞬间心碎的声音。

音乐不分国界,但分场合。

所以,在《音乐家》里,当悲壮又惨烈的战场上响起了《黄河大合唱》的旋律,谁还能强忍得住满眶的泪水呢?

而那种震撼的冲击,不仅会让人自觉的去铭记那段历史,和在那段悲壮的岁月里,前仆后继的民族英雄们,时刻都不敢忘却。

还无形中洗涤了人们在现如今,被种种生活困扰的繁杂心灵。

此外,在细微之处,比如服装、化妆、道具等等,从发布的电影剧照来看,《音乐家》都能够还原了那个时期的真实。

所以,《音乐家》就是一部如此值得关注的电影,因为单单《黄河大合唱》的激越澎湃,就可以点燃你心中或许已经久违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