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穗小鱼(原创)
图/网络
题记:
相声死于歌颂,小品亡在高雅!
——麦穗小鱼
在你的印象里,小品界排名靠前的是那几位?
赵本山、宋丹丹、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巩汉林、黄宏、高秀敏、宋小宝、范伟……
那时的“白云”和“黑土”,承包了我们好些年的欢笑。范伟口中的“大忽悠”、小沈阳的“跑偏了”成为了朋友间、同事间相互调侃的口头禅。
如果说全国有14亿人口,那么就有14.8亿的人都在怀念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小品。
你可能会纳闷,怎么会平白无故多出来8000万人口呢?因为,这8000万是即将出生的宝宝们。他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准妈妈们就用老赵他们的小品来祛除孕期心烦综合征。
现在,你让我说谁还能带给观众如此的“笑果”,我还真的想不出来。
似乎,只有“打败你的不只是天真,还有无鞋(无邪)”的郝建还有点儿意思。
至于其他人,我还是洗洗睡吧!
小品本无品
前几天,是带给我们无限欢笑的赵丽蓉老师去逝19周年的纪念日。
在纪念赵丽蓉老师逝世十九年的热门微博下面,网友们自发地开始台词接龙,有网友说,明明是很好笑的台词,为什么看着看着就哭了。
特别是赵丽蓉和巩汉林老师演的《打工奇遇》中的那句“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那时的中国造假盛行,《打工奇遇》在诙谐之中切中要害、针砭时弊。在欢笑之余带人人们诸多思考。
我曾经在演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小品的兴起,源于市井,成于鲜活,贵于反思。只有这样的小品才算是优秀的作品。
可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春晚上的小品,强行搞笑、强行煽情、强行育人。
难怪网友们都说:“现在看春晚上的小品老尴尬了,动不动就煽情,动不动就教育人。”
网友尘埃坠入流年说:
小品不是不能讲道理,也不是不能煽情,但是你得把精神融入到作品本身的表演中去,让人看完后自然而然地进行反思和领会!特么的前面一通表演,最后强行转弯,把观众的感情按在地上使劲的摩擦啊!
以前的小品,看了还想看,耳熟能详,过多少年都还回味无穷。现在的小品味同嚼蜡,看过就忘。
时隔多年,当我们再次向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的欢笑的思考的经典挥手致意时,似乎只能是沉默,只能是眼泪。
有人感叹,小品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只能在回味中被缅怀。曾经的小品引领一年甚至几年的流行语,如今的小品看到一半就想把它拖进回收站。
当集五福代替鞭炮声里的《难忘今宵》,当本山大叔这扇小品的“门脸”退出舞台,小品这座大厦离倾塌的时日也不多了。
所以,才有那句“自从黑土在家看春晚,我就再也没看过春晚了。”
面对越来越笑不出来的春晚,越来越江河日下的小品,陈佩斯看得最清楚,“这浪头起来了它一定是要落的”。
小品的历史其实很短,它不同于相声。相声属于传统艺术,小品在旧时只是一个被拿来讨饭的手艺。
小品的精髓在于——嘲弄权威、解构宏大。
说白了,就是先俗后雅。是在俗人俗事中给人一欢笑,与人一警醒,这才是小品的精髓所在。
一味地阳春白雪,只会让小品成为一堂政治教育课。那样,小品离下课的时日也就不多了。
小品,成也本山,败也本山。
很难说,是小品成就了本山,还是本山成就了小品。
曾几何时,东北那个俗不可耐的二人转演员“赵瞎子”一心想上春晚给大家表演一次自己理解和编排的小品,但是由于太俗,过不了审核。虽然,他那时候在东北已大红大紫。
而那时的宋丹丹早已名煞京城,红透半边天。不过,她那时也只是演演话剧。可能是她自带搞笑细胞,每次上台演话剧,还未开口,观众便已笑得前仰后合。于是,她一个演高雅话剧的竟然成为了观众眼中的“笑星”。
他们,一个想“脱俗”,一个想“脱笑”。
咋整,两人一合计,再加上姜昆的撮合,最后说:“要不咱俩上春晚演个小品吧!”
于是,1999年的春晚上我们看到了那对把小品这门艺术推向高潮,带给无数人欢笑和美好回忆的“黑土大爷”和“白云大妈”。
说真的,这个小品我看了至少有20遍,心烦的时候就看看,闲着无聊的时候也看看。
毫不夸张的说,是百看不厌。
如今,赵本山已经离开春晚舞台8年了。时间不长,但是在我们看来好像过了一个世纪。
因为,没有他的小品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至于,到底少了什么。
我想,那是情怀,是记忆,是不舍,是传承。
从1990年走上春晚的舞台,到2011年演完春晚舞台上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桌的你》。赵本山总共为我们奉献了21部津津乐道的作品,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看看上面这份赵本山历年春晚上表演的小品,几乎每一部都有一句耳熟能详,流传至今的搞笑话语。
那时,全家人坐在一起,翘首等待赵本山的小品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是一件多么美好的回忆。
此时,我们各自玩起了各自的手机,你躲进卧室看辽宁春晚,我躺在沙发上不停的刷抖音,再也没有了共同的期待。
如今的小品,被很多人调侃——小品都成了抖音的小弟。
很多人宁愿刷抖音,也不看小品喽。
赵本山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欢笑,更是一种家人欢聚一堂的温馨和感动。
这,或许才是赵本山之于小品的意义。
小品要弄到专家不认为俗,观众不认为雅,领导不认为烦,太难了。
随着春晚的仪式化和规范化,导演和节目组对作品的审核越来越生硬,其承载的意义也日趋严肃。
当春晚不再是当年单纯嬉笑的一场岁末晚会,今天的你我便再也无法重复昨天的故事。
现在的春晚上,堆砌的几乎全是大道理的节目。
有人说,想正正衣冠、静化心灵,看一台春晚就够了。
此话说的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春晚有点太过“高雅”了,不接地气。
学者孟繁华认为,小品的兴盛在于“它不仅替代和填补了民众对娱乐性功能的向往,而且可以在不经意的娱乐中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
然而拿捏两者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
现在的春晚导演都追求一个“稳”字。可是,一台四平八稳、不出差错的晚会就一定是个好晚会吗?不尽然!
曾经传闻,宋丹丹因压力太大,好几次演完春晚小品到后台后都忍不住泪奔。
原因只有一点:小品要弄到专家不认为俗,观众不认为雅,领导不认为烦,太难了。
陈佩斯曾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喜剧的可笑与滑稽,恰恰来自于现实的荒诞与魔幻。
无论是“人这一辈子,最痛苦的是钱没花了人没了”——《不差钱》
还是,
信不?不信!走两步。——《卖拐》
非常六加一啊。
你让瞎子去南极,他根本找不着北;你让脑血栓去下叉,他根本勾不着腿;你让大马猴穿旗袍,它根本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赵海霞,他根本够不着嘴。——《老拜年》
别刘总,刘总,这都快成肿瘤了。——《儿子大婚》
别说你开车不合格,你长得都违章了。——《三鞭子》
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红高梁模特队》
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怎么差距就那么大呢。——《卖拐》
………
赵本山,总能在诙谐和幽默之间揭示现实的矫饰与虚伪。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依旧还在怀念赵本山的“忽悠”。
可是,恰似在这忽悠里,我们才得以暂时安置好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与痛苦,通过对丑恶的否定,完成对过去的诀别与超越。
与其说,我们怀念的是赵本山、宋丹丹、赵丽蓉、巩汉林、陈佩斯、朱时茂们,不如说怀念的是小品所勾连的那些与亲朋好友聚在电视前大笑不止的时光。
那时候一盘瓜子、一尊火炉、一家人,只要笑一笑,就能抖落一年的疲倦与失落。
今日话题:
你认为小品和相声哪个更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