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穗小鱼
友情提醒: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大家先点个赞,最好加关注,评论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才是国家的脊梁,别没事天天追星,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人。
袁老已经90岁高龄,却依然忙于田间地头,为我国、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做着伟大的贡献。
我想,用“伟大”二字形容袁隆平,任何人都不会有意见吧!
袁老就是我们的英雄,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到亩产1000公斤,经历了13年。当年,已经70多岁的袁老,冒着酷暑,深入田间,汗流浃背的做着研究,身上被蚊子叮的包一个摞一个。
鉴于,袁老的卓越贡献,2019年9月17日,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马革裹尸英雄魂,声色犬马戏子梦。”我们天天追星,把那些嘻打哈笑就赚的盆满钵满的小鲜肉捧上天,却对我们的英雄淡漠不闻。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这个社会怎就浮躁成如此模样?
今天,我们能否放弃追星,来追一追“让我们吃饱饭”的伟大科学家。
袁老的家到试验田有10公里的路程,最初是骑自行车往返。后来,年龄大了,体力不济,骑到稻田要用好长时间,为了不耽误做研究,2003年,袁老买了一辆摩托车。此后,就骑摩托往返于试验田。
然而,毕竟年龄越来越大,摩托车速度太快,两个轱辘不安全。于是,家人就想着给袁老买个汽车代步。可袁老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驾车年龄70岁,无法考取驾照。
于是,交通部门就给袁老专门颁发了一个“特殊”驾照。驾照左下角印有9个大字:驾车下田与荣誉驾照。并且对袁老,作出了两点要求:
一是,必须学习一定的交通法规;二是,只能驾车往返于试验田。
有人说,袁老是在搞特殊;也有人说,像袁老这样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给什么待遇都不为过!
有人建议,给袁老发一个所有道路免费通行、所有停车场免费停放的牌照。甚至,有人说就算给袁老配个私人飞机往返于田间都不过分。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人开车上路不需要驾照,一个是袁老,一个是英国女王。
“本应亨受的年龄,还在为国人的粮食在奔波,值得科研人员学习,值得全国人民的尊重!祝袁老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袁老是国家的脊梁,是我们年轻人该追的星。”
“他老人家才是国家的脊梁,是我们年轻人该追的星。”
一张驾照,凸显了袁老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事迹,也说明我们的国家永远都不会忘记像袁老这样的功臣。
有位网友,写下这样一段话:
“有些演员出来,几十号保镖甚至上百人保护,可是我们袁老,这样低调,却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这样现象值得我们今天社会深思的问题……”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随后,来到安江农校任教,在这里一呆就是16年。学生回忆说,“袁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下了课会跟我们一块儿玩,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1960年,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满。可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长成了“姚明”,矮的长成了“潘长江”,胖的长成了“郭德纲”,瘦的长成了“巩汉林”,反正是参差不齐。
但是,袁老没放弃,他决定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培植高产的杂交稻。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些年,袁老经常弓腰驼背埋于稻田里,脸上经常被稻穗拉的火辣辣的疼。终于,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于是,袁老开始夜以继日的研究起来,白天教课,晚上做研究。在60个瓦罐里,倒腾了两年,终于成功培植出“雄性不育系”水稻。当时,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人生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可是,正当袁老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时,那个特殊时期来临了。1967年,袁老被关进“牛棚”,他那几十个“资产阶级的瓦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被袁老藏于学校后面的臭水果,才幸免于难。
不过,很快袁隆平就被“转红”了。湖南省科委还派人给他送去了600元科研经费,这让袁老颇为感激,信心大增,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国家的期望。
于是,那些年,袁老带着他的科研团队,为了让国人吃上饱饭,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带着干粮和水,中午就在田间凑合。
7月份炎热的太阳炙烤着他的脸庞,蚊虫咬得他疼痛难忍,可袁老为了心中的那个梦,为了让我们早点不挨饿,他从不叫苦,也从不向国家提出要求......
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经试种两季,产量比常规水稻多30%。1976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唐山大地震,两位伟人相继离开了我们,举国悲痛。唯一的好消息是,袁老的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这一年,全国有208万亩土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多出20%。
随后,杂交水稻迅速推广,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
这也让我国的粮食产量开始迎来10连增,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个亿。杨澜采访袁老问到:“您回家给太太说时,她什么反应?”
哪知,袁老憨憨地笑道:“从来没说过。”
袁老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不追名逐利。其实,早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奖励给他1.5万美金,而他全部拿出来设立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袁老的衣服都是从街头地摊淘来的,有次去香港中文大学做报告,因为要打领带着正装,他就随意在街头买了条10块钱的领带系上。而此时,袁老早已名满全球。
再想想,现在有些明星,出入是上千万的豪车代步,一件衬衫上万,一个香奈儿包包几十万,一个婚礼耗子几千万.......。有些官员,一顿饭可以吃掉一个农村家庭几口人一年的收入!
袁老从来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杂交水稻种满全球,让每一个受困于饥饿的人都能吃上咱们国家的杂交水稻。
袁老说:一粒小小的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我还要为这两个梦想一直奋斗下去,如今,这位“拓荒者”又开始研究海水稻。虽然90岁高龄,他依然会走到田间地头去看看。
米寿之年,本该安度晚年,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他偏偏不喜欢舒服。他说:如果不从事水稻研究,那我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生活在南方,就会知道湖南有多热。长沙,名列全国四大火炉之一。在最炎热的时候,不夸张的说,在路边打一个鸡蛋都能被煎熟。
去年8月份,在每个人都窝在家里,吹着空调,吃着冰镇西瓜,看着电视剧时,89岁的袁老又背着所有人,悄悄下田了。
这个季节,正是稻穗生长的时节,他每天必须亲自去试验田查看,才会放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袁老身边,常备仁丹丸或者消凉片。中暑了就吃几颗,走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歇。
不过,即使是袁老如此伟大的人,如此淡泊名利的人,还是有人在网上指责他生活腐败。在家住豪宅,出行开豪车。
是的,袁老的确有一栋豪宅,这是国家对勤勤恳恳一辈子的科研人员的奖励。入住之前,豪宅长这样。
然而,在袁老接手后,豪宅变成了这样。
“豪宅”被袁老改成了办公场所,在他心里,豪华的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房间的内部装潢。
网友们说:87岁了,太不容易了!在水稻试验田里劳苦,还把国家奖励的“豪宅”改装成了科研场所,向袁老学习!
2018年,袁老就是在这栋所谓的豪宅里,带着他的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了海水种植耐盐碱水稻。这一项成果,可使我国每年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2亿中国人。
据统计,全世界现有8亿人难以果腹,而全球的盐碱地有142亿亩之多,如果142亿亩盐碱地全都种上海水稻,那我们的世界一定更加美好。
还有人拿豪车说事,原因是2008年,袁老在车展上看了一眼奔驰车,被摄影拍到传到了网上,于是便被贴上生活奢靡的标签。
前两年,袁老的手机实在没法用了,就买了2部华为手机,他说,“要支持国产品牌”。
然而,却遭受到了某位网友的恶意语言中伤,此事还惊动了网警。
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
明星动辄花几十万买个包包、几百万买辆豪车、偶尔玩玩出轨,你们装作看不见,而袁老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看一眼豪车就被你们狂喷!
难怪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如此凶残,怎能不让人心寒!
对于指责嘲讽袁老这一事件,有人为袁老鸣不平,编了一个段子——“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吃太饱!”
记者采访时说,“您都90岁高龄了,该退休了,一些去稻田的事儿安排年轻人去就可以了。”
而袁老却说:退休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
衣服破了,就自己补一补;头发长了,就请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理一理;身上永远备着仁丹丸或者消凉片。中暑了就吃几颗;走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歇,中午饭就在田间凑合凑合......
如果你仔细看袁老的照片会发现:他脸上的斑比一般老人多很多,这些在烈日下暴晒的斑痕,何尝不是袁老勤勤恳恳的光荣证明呢。
如今,袁老已经90了,这位一生80%的时间都在水稻田间度过的老人身体越来越弱了。现在出门,也终于接受被人推着走了。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忍不住流泪.....,袁老真的老了!
所以,恳请那些喷子们留点口德,好吗?
也希望,以后我们不要浪费每一粒米饭,这样才对得起袁隆平爷爷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