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焦虑症“让孩子哭闹不止,几招教你轻松化解

2019-08-26   小风车妈咪

【本文为小风车妈咪原创文章,欢迎转载】

萱萱最近一段时间,一到下午就开始哭闹,做什么事情都显得很浮躁,一会儿想玩这个玩具,一会儿又想要那个玩具,可是都玩不了多久就扔了。妈妈问萱萱是不是饿了,萱萱点点头,于是妈妈给萱萱拿出面包和牛奶,萱萱吃了两口面包,就又开始发脾气,哼哼唧唧的闹不停。妈妈有些不耐烦了,问萱萱:"你到底怎么啦?想干嘛呢?"萱萱低着头不说话,"是不是困了想睡觉?"妈妈问萱萱。"我要睡觉,我要睡觉。"萱萱对妈妈说。于是妈妈把萱萱抱到了她的小床上。可是萱萱翻来覆去的折腾了半个小时,也没有睡着。

萱萱的这种情况就是很明显的儿童"黄昏焦虑症"。

那么什么是儿童"黄昏焦虑症"呢?

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中是这样解释的: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受比较敏感,黄昏时候的昏暗的光线容易引起孩子的不适,导致孩子的情绪低落和不安,这就被称之为"黄昏焦虑症"。

而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很多的孩子一到黄昏就会显得烦躁,爱哭闹,父母怎么哄也很难让孩子安静下来。这种情况我们叫做孩子的"黄昏焦虑症"。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都是一到下午黄昏的时刻,就出现了烦躁不安的情绪,易哭闹。因为黄昏这个时间段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黄昏焦虑症呢?

黄昏焦虑症其实是和孩子的身心成长的过程有关系的,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很多的孩子因为白天的活动量比较大,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影响了孩子的大脑休息,孩子到黄昏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疲倦,想睡觉又睡不踏实,想继续玩,也没有了精力和体力,就会出现"黄昏焦虑症"。

具体来说,儿童的"黄昏焦虑症"又可以分为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和学龄前期。

1、 婴儿时期:

婴儿时期指的是宝宝从出生到满岁这一年的时间。这个时候的孩子因为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的需要,白天需要充足的睡眠,每天白天的睡眠次数在2次以上,每次睡眠时间在2小时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睡眠充足。

但是因为从孩子3个月开始,就已经逐渐有了翻身、爬坐、站立、爬行、走路等大动作,孩子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活动内容也增加了。而孩子还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玩起了就会忘记了时间,规律的睡眠就会被打断。再加上孩子对白天黑夜的概念不清楚,导致孩子一到黄昏时刻就会感觉到疲倦,容易哭闹,到处找妈妈。

2、 幼儿时期:

幼儿时期指的是孩子满一周岁到三周岁这段时间。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会蹒跚走路,慢慢的会跑,会做各种的游戏运动,同时孩子还进入到了各种敏感期:口手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等,孩子加速了对外界的探索,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就会忘记了午睡的时间,再加上家长觉得孩子有人带着,随时可以照顾,于是就导致一到下午孩子就会感觉到疲劳,但是大脑的过度兴奋却很难让孩子很快进入睡眠。

3、 学龄前期:

指的是孩子从3周岁到6~7周岁这段时间,即正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之前。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在幼儿园养成了规律的午睡习惯,但是一到放假的时间,家长监督不力或者任由孩子自己玩耍的话,孩子的午睡习惯就会被打乱。到了黄昏的时候,孩子的身体疲劳感增强,就会显得没有精神,内心烦躁不安。

萱萱就是因为放暑假了,就没有按照在幼儿园的生活规律进行按时午睡,妈妈觉得既然放假了,就不要像幼儿园那么严格,让孩子尽情的玩耍吧,结果就打乱了萱萱在幼儿园所建立的生物钟,错过了午睡的时间,造成了萱萱的"黄昏焦虑症"。

下面附上一张各年龄段孩子的小睡时间表,家长可以借鉴一下:

针对孩子的"黄昏焦虑症",我们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干预呢?

"黄昏焦虑症"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孩子的睡眠规律被打断后,造成的心理上的不适应而引发的一种情绪上的焦虑。这个时候,保证孩子白天的充足的睡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建立孩子规律的午睡时间

很多的时候,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看起来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就不需要午睡,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就像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忙碌了一上午,然后吃过午饭,就觉得身心疲惫,需要通过短暂的休息才能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自己的精力集中,精神饱满。而孩子就更需要通过午睡来进行身体的调整,消除孩子上午活动而带来的疲劳感,同时有规律的午睡还能让孩子变得更有耐心和专注力,减少孩子的焦虑和烦躁。

美国睡眠基金会发现,过于疲劳的孩子要多花20%的时间才能入睡,对于那些精力超级旺盛的孩子来说,会更为强烈。为此,在孩子感觉疲劳之前就让他们午睡,多数的孩子很容易睡着,并且睡的时间会长一些。

每天吃过午饭之后,大概12点半左右,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到床上,陪孩子做一些比较安静地亲子互动,比如:陪孩子说话,尽量保持温和的语气;给孩子讲故事;放一些比较轻快的睡前儿歌等,减少孩子睡前的剧烈运动,以免刺激孩子大脑的兴奋度。家长每天坚持这样做,就会给孩子一种心理的暗示:到午睡的时间了,我要睡觉啦。

让孩子坚持午睡,有规律的午睡,能建立孩子健康的生物钟,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英国的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舒服的睡眠才是自然给予人的温柔的令人想念的看护。

创造良好的午睡环境

吃过午饭后,不只是孩子,包括大人,都要进行午睡,这样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告诉孩子,午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也很重要,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午睡来补充精力。

保持相对安静地环境:如果只安排孩子睡觉,大人却在旁边看电视或者说话聊天等,就会影响到孩子进入睡眠,对孩子的午睡造成干扰。

所以,在孩子午睡的时候,家长要尽量在自己的房间小憩一会,妈妈可以陪着孩子说话,讲故事,声音要轻柔,轻轻的拍打孩子的后背,帮助孩子顺利进入睡眠。

舒适的小床:孩子的小床上,尽量少放杂物和玩具,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睡觉小伙伴:一个布娃娃或者孩子喜欢的玩偶。其他的东西尽量清除,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敞舒适的环境。而有自己喜欢的玩具陪伴,孩子也能安心的进入梦乡。

保持房间内的空气流通: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孩子睡觉的房间都要进行通风,冬天冷的话,窗户可以只开一个小缝隙,进行空气交换。家里有空调的话,空调不要对着孩子吹,也不要让孩子一直吹空调,容易引发孩子"空调病"。最好的办法就是自然通风。

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孩子的"黄昏焦虑症"来源于孩子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家人的耐心陪伴和引导,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切不可因为孩子出现了黄昏焦虑症,家长却对孩子进行训斥"让你睡觉不睡,现在睡不着了吧。"这样反而会更加重孩子的烦躁情绪,甚至会造成孩子的睡眠障碍。

所以当孩子下午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时候,妈妈可以陪着孩子说话,做孩子平时喜欢做的游戏,或者看会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等,把孩子的不良情绪通过其他方式转移出去。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的提前晚饭时间,让孩子吃过晚饭后,洗漱一下,就可以安排孩子早一点睡觉。

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很多的小波折,会有很多的小插曲,但是这也代表着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是孩子成长的见证,家长不用过于担心,陪孩子度过每一个他需要我们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