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谈钱,孩子就不懂钱的价值
最近,一个大一女生的奇葩求助帖走红网络,原因是该女生认为自己在新一线城市上大学,一个月2000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她每次到月底都只能去吃食堂。看着同宿舍的女生吃好穿好,她希望妈妈能多给自己点生活费,由原来的2000增加到4500。但是没想到高中时给自己补课花4000,6000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妈妈,不仅拒绝了她增加生活费的要求,还和她发了好大一顿脾气,她觉得自己很委屈。
实际上,这个求助帖一出,就遭到了网友的疯狂吐槽,而网友吐槽点在于该女生不懂感恩,居然想拿家庭收入的一半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其实网友的吐槽不无道理,1、这个女生家应该不是大富之家。虽然该女生的父母花大价钱给她补习,并且她上的大学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就3万,但是根据现在父母重视教育的程度,并不能说明女生家是大富一家。最重要的是她母亲拒绝了4500的生活费并且大发脾气。2、根据《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70%的网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3、根据挖财记账发布《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中显示,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超过了2000元,其他城市的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都不足2000元,就连深圳、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也才接近2000,并且据很多网友反映自己的月均生活费一般在1500元左右。
如果该女生家是大富之家或许她的要求就不会被网友这么疯狂吐槽,而网友吐糟的本质在于一个一般家庭居然养出了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孩子。这个女生的求助帖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画面:一个5、6岁的孩子因为妈妈不给她买自己想要的玩具,大庭广众之下大哭大闹。现在这个女生就如同那个孩子,而求助帖就如同大庭广众下的哭闹。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成年女性把自己的行为拉到了孩童水平?
答案很简单:钱,不懂钱的价值,也不懂如何聪明的消费。
钱很重要,谈钱更重要,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看过这个求助帖,我的第一反应是吐槽这个女生,但是冷静下来我却发现在我吐槽的背后,痛心的是女生都已经成年了,还没从父母那里学到正确的金钱观,或者可以这么说,女生的父母居然从小就没有教给她正确的金钱观。
在育儿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穷养儿子 富养女”,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穷养能让儿子学会坚毅,富养能让女儿不会被小利小惠骗走。但实际上,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加持,很可能也会把穷养的儿子养成一个吝啬鬼,把富养的女孩养成一个败家女。
几年前,10岁弟弟有一次问我“咱家是不是没钱?”。我很惊讶,我不懂他为什么会这么问。在我印象中弟弟很懂事,4、5岁时带他去超市,在家说好给他买3件东西,去超市他拿的东西就绝不会超过3件。他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当街大哭大闹要过东西,而他想要的东西,家里人一般都会满足他。我很不懂,他为什么会问“家里有没有钱?”我担心自己想多了,给了他错误的答案或者是引导,最后我决定反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问?”
他回答“我好几个同学家里都有车,咱家没有,咱们是不是没钱啊?”弟弟从小逛超市的时候,我都习惯性的把他看上的东西换算成他知道东西的价格告诉他。有时也会告诉他,爸妈一天能挣多少钱,我们会花多少钱,因此他从小对钱就有大概的概念。听了他的回答后我告诉他:“别人家有车是因为别人需要,我们家没买车是因为我们暂时用不着,不是因为买不起。买东西是看这个东西对我们有多大的用,而不是看别人买我们就买。”当时我既怕他自卑,又怕他觉得自己家有钱,很是矛盾。
在孩子想要某个价格昂贵但是超过家庭经济能力的东西时,很多父母都会回答“我们买不起”或者是忍痛直接购买;在孩子问“我们家是不是很穷”时,选择岔开话题,或者是回答完“是”、“不是”后马上岔开话题。在传统观念里和孩子谈论钱没有好处,有钱的怕孩子知道后不学好,没钱的怕孩子知道后自卑。父母也常把“这和你们没关系,你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行”这句话挂在嘴边,好像钱只存活在父母的世界里,但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直播、校园贷开始走入孩子的世界,每个月你都能在网上看到有关孩子把父母的血汗钱打赏给主播、陷入校园贷无力偿还选择自杀的新闻报道。
父母不谈钱、孩子不懂钱,他们就没法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这样钱在他们意识里只不过是一串数字、名牌手机、名牌包包、昂贵的化妆品而已,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孩子活在这个世界,就一定会被广告、直播、网贷等等这些东西吸引,你没法时刻看顾好孩子,只能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不论钱多钱少,最重要的是学会聪明消费
在大一新生每月要4500被拒上了热搜后,网友的讨论除了吐槽女生外,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一个月要给多少才够。其实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地点以及消费习惯都不同,是没法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合理答案的。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在《反溺爱》一书中,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专栏作家罗恩·利伯,根据十几年、研究儿童教育与金钱的课题,得出了一个结论:给孩子多少钱才够,不是重点,重点如何教孩子聪明消费。具体可以这样做:
教孩子区分需要与想要
简单来说需要是保持正常生活品质的必需品,而想要是提高生活品质的东西。比如说吃东西,需要就是去食堂吃,想要就是去外面的餐馆吃。买口红,需要就是卡姿兰,想要就是YSL。需要和想要直接反应在价格上,我们可以把想要看成是大牌,需要看成是平价。
明白了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接下来就要让孩子认清“需要”与“想要”的界限。很简单罗恩·利伯告诉我们只需要画两条线就可以。第一条是水平线,左侧写下需要,右侧写下想要,接着在画一条垂直线与水平线相交,相交点的就是你愿意为某个物品想付的价格。比如一个女生想买一支口红,她愿意支付的心理价位是100,那左侧需要的就是100以下的,右侧想要的就是100以上的。如果想要聪明消费的话,她就要在100以下的区间购买,不管是平价还是打折的大牌只要不超过100,就是聪明的消费。
消费的指导原则:快乐产出比
对于想要来说,聪明消费一项很重要的指导原则是计算东西产生的快乐比,这个方法来自科学家玛丽·马修斯,她用一种投资的角度来看待想要的东西。她的做法是,先评估一下你想要的东西能给你带来多长时间的快乐,再来考虑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买。
这绝对是控制冲动消费的好方法,毕竟有时候你心血来潮想买的东西,往往用不到2分钟。哪怕是你觉得很有用的跑步机,最后也往往是沦为晾衣架。就像我曾经存了很久的钱,买过一个自己非常想要的单反,除了刚买回来的那几天拍了几下,到现在好几年了还是那几下,是一种非常不值得花费。
大多数时候,刚开始我们评估想要的东西带给自己快乐的时间并不准确,最好从小东西多练习几次,直到自己能准确估算出来,再购买高价格的物品。总之快乐产出比的是为了让我们的钱花的值,并且得到的快乐更多。
让孩子学会为想要的东西等待
让孩子为想要的东西学会等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永远不要为孩子第一次非常想要的东西买单,这容易让他养成即刻满足的坏习惯。在他有了一笔钱(生活费)时,就会很容易为自己的冲动买单,或者没钱时去向别人或者网贷平台借钱,让自己陷入经济窘迫中。
让孩子为想要的东西等待,这样她就能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时间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个东西是否满足快乐产出比,可以让孩子及时止损。
所以说讨论给孩子多少钱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聪明消费,而聪明消费并不仅仅是一种金钱观,它还是一种教育工具让孩子学会自制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