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美渔港”巽寮渔港:倾力打造休闲渔港

2019-08-08   海洋与渔业

5月9日,天朗气清,记者来到了坐落在著名滨海风景区巽寮湾中的巽寮渔港。在煦暖的阳光照耀下,清澈的水面上整齐停泊着大约百余艘瓦蓝色渔船,有大型休闲渔船,也有小型仿古观光船。而旁边的渔业村内矗立着一排排簇新的四五层楼高的小洋房,一个广东沿海富裕的滨海渔村形象映入眼帘。

相比其他渔港,约60万平方米的巽寮渔港显得雅致独特。风景区内的渔港怎么发展?结合巽寮湾滨海旅游发展实际,巽寮渔港以打造休闲旅游观光一体的渔港为定位,不仅带动港区内的渔民转产转业,还成了休闲渔业港的重要范例。

渔村的变迁

提到巽寮渔港,不得不说渔港边渔业村的变迁。渔业村村委主任苏雪连告诉记者,村里祖祖辈辈是生活在海上的疍民,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祖辈们纷纷上岸居住,逐渐改变了那种“海上为家”的生活状态。村志上也显示,清咸丰年间,渔民寻得巽寮当地的渔港,以渔为业,以木船为屋,一直居住在船上;新中国成立后,渔民逐渐上岸居住,后渐渐成村,故取名渔业村。如今,渔业村有村民1200余人。

巽寮渔港原是渔民从事海洋渔业生产活动主要停靠和避风的天然港湾,69岁的村民徐冯佬还记得,他爷爷曾描述,当时渔港范围很大,甚至可以容纳大船进出,那时候千帆竞发,渔船云集,好不热闹;一到渔家节庆,海上赛船、唱渔歌场景更是难得一见。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渔港面积涵括了现在的巽寮天后宫一带区域,水深约3.5米深,能停靠30~50吨的船只。不过,后来受洋流和围海造田的影响,渔港大面积萎缩,且水深越来越浅,从八十年代末到现在,停泊的船只吨位也越来越小。

渔业村的1200多名村民都是“靠港吃饭”,渔港逐渐消失怎么办?

巽寮湾是广东有名的滨海度假区,在渔港萎缩、渔业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该村正在向滨海旅游村转型。一位生活在天后宫附近的小卖部店主告诉记者,这里节假日旅游人数很多,“从前村民捕鱼为生,现在主要从事休闲渔业、服务业。”作为一个在景区中的渔港,如果在渔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还坚持渔业捕捞为主,无疑是不明智的。转型才有出路。

而如何向旅游要动力,将渔业纳入旅游之中,这是当地政府部门要思考的。

早在2011年,渔业村进行了名村旅游改造,建起了一系列渔村旅游元素。巽寮管委会农办主任周宇辉介绍,2018年,渔业村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的环境整治工作,对渔港出海口实施拦沙堤建设。目前建设已经全面完成,崭新的码头、整齐的道路让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今年,该村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干净整洁村创建工作。如今,渔港边上建设起了约1000米长的水上长廊,一架通往渔港对面沙洲的的跨海大桥也已建成。周宇辉透露,渔港对面的沙洲将建成一个沙洲公园。“这里发展旅游产业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周宇辉说。

在渔业村的发展蓝图中,还将完成渔港拦沙堤、码头、护岸、防浪堤、村道翻新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内已经有数家民宿、餐馆,未来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条,打造出体验美丽渔村、畅享海上风光、品尝渔家特色美食的滨海渔村旅游。

合作谋发展

巽寮渔港位于巽寮湾中部,东面是巽寮圩镇区,北面是巽寮海滨大道,南面与塭子河相连,西面为出海口。目前,该港堤岸长约3000多米,宽度达200余米,现状用地为浅水码头。

高峰时期,停泊在巽寮渔港内的各种渔船约300艘。其中包括木质休闲渔船150余艘,辅助快艇90余艘,捕捞渔船60多艘。

近年来,海洋资源日益萎缩,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愈加重视,渔业大力推进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带动周边旅游开发。

2010年8月1日,在当地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渔业村成立了“滨海渔业专业合作社”,村民纷纷加入,把传统捕捞船改造成休闲观光渔船,提供给游客出海休闲观光。

依托渔港,大力发展海上观光旅游、渔家乐、休闲渔业等,已成为丰富巽寮旅游产品的重要元素。

巽寮滨海渔业专业合作社社长高岭峰介绍,合作社初期,主要使用小木船,随后增加不少玻璃钢船。合作社社员全部由渔业村村民组成,超过60%的村民都参与其中。社员通过集体表决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社长和内部运营管理机构成员,全面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经营运作。同时制定了《惠东县巽寮滨海渔业专业合作社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合作社运营正常、规范。合作社通过统筹船只运营、为社员购买保险、实施年终收益社员分红和支持渔业村的各项事业发展等形式为所有社员服务。

截至目前,参加该合作社的船只达136艘。2017年,渔业合作社的运营金额就达到了1000万元。

为进一步适应海上休闲渔业的发展,该村正按照市、县要求对现有的休闲渔船进行更新改造,更新后的船舶长13米,宽3.6米,动力33匹,船舶安全性能、动力性能更加符合从事休闲渔船需要,将带动村民通过转产转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和收益。

“ 也正是由于这个合作社,十年间,渔业村人均收入从6000元上升到20000元。”高岭峰坦言,“这个合作社就是渔民致富的好帮手。”


巽寮渔港美景


渔歌诉传承

时光斗转,昔日小渔村摇身一变为滨海旅游村,渔港也朝着休闲渔港转变。传统的渔村已然不在,但传统的印记仍存,村内除了保留的传统建筑,还有传统的婚嫁习俗保留至今。

苏雪连介绍,以前渔家人生活在海上,如有娶嫁,男女双方约定位置,然后男方的女性亲友身着统一服饰,一边划船一边唱渔歌,敲锣打鼓,去迎娶新娘。“熏风丽日泛微波,碧水载舟舟载歌”,正是描述了这个场景。如今渔民虽已上岸,但是旱龙舟、唱渔歌的婚嫁风俗全部都保存下来了。婚嫁时,女人凑成双数,亲友团戴上渔船道具,手持木桨,唱欢声渔歌边走边划,犹如在海中一般,前往女方家迎亲。当地现在保留的旱龙舟习俗,是在陆地上模仿划龙舟的样子,远远望去,好像船在水中泛游。在世代相传中,婚嫁仪式中的旱龙舟和渔歌对渔民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继承渔民传统,该村还自发组成龙舟队,在全县市参加比赛,并屡屡获得较好名次。

该村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妈祖祭祀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妈祖诞辰日,渔民会将妈祖像抬出巡游。这些保留至今的、与陆上人家迥异的传统习俗,昭示着这里是一个繁荣的渔港。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廖静

编辑:罗茵 林超 金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