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诗杜牧《清明》,黄昏清明,濛濛细雨,龋龋独行,一段愁情

2019-09-29     聆思赘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杜牧《清明》

杜牧《清明》诗,众口传诵,耳熟能详,读之则宛然如见一幅画面,而有许多愁情在其中。不只是读者如此,杜牧作此诗时,也自有一幅影像在脑中。诗中行路之人,可以是诗人本人,也可以是偶尔见到的一个路人,不过不一定是清明那一日所见。只不过是那年清明,偶尔有感于心,于是头脑中涌现出那个曾经遇到过的画面,然而形成文字,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头脑中的画面,本是模糊的,形诸于文字时,才调整清晰。除去模糊,增添的增添,删除的删除,于是有了雨中行人,牧童,以及杏花村。一切连贯起来,就如一段真实的叙事,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件,无不具备。所以有人,将它改编成一段小话剧,也十分妥当。

清明是祭祖的节日,行人远游在外,不能归家。思念家乡,心中愁苦。此日,行于路上,必然也不是在归家的路上,而是到到往更远方。行走在路上,遇到了雨,想要避雨,并吃饭休息,于是遇人就问酒家哪里有。雨中的牧童,则安排的似乎不是很妥。如果那天一直下雨,牧童也不会外出牧牛,也不会在路上遇到。如果之前未下雨,后来突然下起了雨,于是牧童匆忙归去,也不会悠然地指向杏花村。

或有人评此诗,虽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并把他的后两句改作:“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不用问答,情景自见。独自行于路上,不遇一个人,再加上蒙蒙雨,则更加凄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AiCf20BMH2_cNUgT7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