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小时候读得懂的课文,却是长大之后读不懂的人生

2019-07-24     今夜情感

《少年闰土》:小时候读得懂的课文,却是长大之后读不懂的人生。

初看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

在上小学的时候,在我们的记忆里面,书本上有许多文章,那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累赘。

因为老师总是逼着我们要把这些文章全部背下来,那个时候我们天真的想:“要是没有这些文章该多好,也不用背诵了。”

那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那些文字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只是我们为了考取成绩,必须要读的一些文章。

后来长大之后猛然回首,再去读当初那些文章之后,才知道曾经的那些文章,却成了我们读不懂的人生。

当我们经历过很多事情才知道,我们的人生在,那些文章中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就如同《少年闰土》,在这一篇文章这是取自鲁迅的《故乡》,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都以为自己是文章中的“迅哥”但是后来长大之后才明白,我们把自己活成了“闰土”.

在闰土的身上,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 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鲁迅最初看到闰土的时候,看到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着小毡帽,脖子上还带着一个银项圈。

这个细节描述的是闰土的形象,但是这一个细节描述的更多的是那些底层人生的无奈。

对于闰土的父亲来说,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无法保障孩子的健康,无法保证孩子的人生。就用一个银项圈,套住了孩子的脖子。也正是这个银项圈,寄托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是更多的也是对于人生的无奈。因为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所以才有了更多的担惊受怕。把对于生活的期望和保障,寄托在自己的信仰和意念之中,这不是正是如同我们底层的我们吗。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 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 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 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一段话还有没有印象,鲁迅小时候的邻居,一个高颧骨薄嘴唇的大姐。

她在鲁迅的这一篇文章中的形象,也正是以一个刻薄的女人形象出现的。而且来到鲁迅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得到鲁迅搬家时遗留下的一些东西。

在这一段话中,所透露的一个细节,就是在底层生活习惯之后,被生活所迫的那一份“斤斤计较”。

面对着生活,很多人最初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当经历生活困苦,生活无奈之后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逼得多了一些计较,多了一些小气。

很多人在稍微年轻一些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不考虑节省的这一切问题。但是成家了之后,却计较着买菜的时候,都愿意与对方多砍一会儿价,这就是我们那个无奈的人生。

当时光过去之后,对于文章的主角“闰土”来说,岁月也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对于生活中每一个成年人来说,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小时候的那一份灵气早就消失了,留下的是岁月的沧桑和麻木。

当几十年后鲁迅再见闰土的时候,闰土的表现,令鲁迅有一些愕然。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

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看到鲁迅的时候,闰土心里是惊喜的,脸上的表情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出现了欢喜的样子。但是他脸上的一种凄凉,却来自生活。

是生活给予了他人生的压力,后来鲁迅听他的母亲说,因为面对生活的诸多磨难,闰土的生活,已经是寸步难行。

在鲁迅的笔下,闰土的外形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鲁迅说闰土外形已经大了一圈,最初就知道他是闰土,但是还是感觉找不到小时候的模样。

岁月会改变我们的样貌,但是只有生活,会改变我们的初心。

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望去的时候,小时候读不懂,也懒得读的那些文章,长大之后却成了我们读不懂的人生。

我们曾经对于生活满怀希望,曾经想在这个平凡的生命中,释放不一样的感动和风采,但是最后才知道,生活总归是平淡的。

他会将我们打磨的失去了自己的棱角,也失去自己最初的那一个光芒。

本文由今夜情感原创,再读《少年闰土》,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9YQM2wB8g2yegNDhB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