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
我区第二批24名医护人员
组成的医疗队,
在杭州市市民之家集结,
随同杭州市支援湖北
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
于晚间飞抵疫情最严峻的湖北。
杭州市集中出征现场
此次派遣为余杭驰援湖北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由4名医生和20名护士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余杭区妇保保健院及余杭区中医院。他们当中有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内科的主任医师,也有急诊科、血液科等科室年富力强的青年骨干,其中有不少人一直奋战在我区疫情诊治、防控一线。
出征前,区一院的医护人员一起为“勇士”加油
“我们在1个小时内就确定名单,十分迅速。”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8日深夜11点多,市卫健委下发人员召集通知,全区各大医院迅速行动,短时间内确定了紧急医疗队名单。其中,党员报名非常积极踊跃,此次紧急医疗队里有13名是党员。
出发前,区卫健局和各家医院都为医疗队准备了防护物资,包括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政府、单位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同事们有送了不少,两个行李箱都装不下了,真的非常感动。”余杭一院的医生俞丹青说,这么多同事、同行一起出发,还有强大的后援力量,让自己更有信心了。
出发前,朋友圈里
大家都在为他们鼓劲!
钟永红是余杭一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当得知要组建浙江省医疗队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昨晚通知我去武汉的,其实前几天就已经准备了一些行李,随时准备着出发。”钟永红说。
因为在呼吸科,钟永红曾参与H7N9的医疗救治,面对未知的战场,钟永红坦言有恐惧是正常的,作为医生在责任面前,她选择站出来,前往疫情一线,“我相信一定会顺利归来。”
其实,此次赴前线,钟永红是瞒着父母的。“你们媒体一发消息,他们估计还是会知道……”钟永红想到父母眼睛湿润了,“其实,我也说不出多高大上的话。就是觉得我是医生,有疫情了,应该去而已。”
“昨天半夜回家,把我妈吵醒了。就说了一句要去武汉,没再多说。”刚刚结束隔离病区救治工作的张燕燕是余杭一院ICU病房的护士,今年25岁。“我妈昨天一晚没睡。”穿上护士服是勇敢的“白衣天使”,脱下战袍也不过是父母眼里长不大的孩子。
从该院收治第一例疑似病例开始,张燕燕就被安排到危重护理组,就连24岁的生日也是在隔离病区度过,伙伴们临时用五个小面包加几颗草莓给她做了一个生日蛋糕。当时,她的愿望就是“疫情早点结束。”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张燕燕是院里率先主动报名去武汉的。她充满自信地说,全国的力量都在武汉,这场战役肯定能打赢。
出发前,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毅
早在1月26日,区中医院的黄达荣就写了一份请战书,主动要求到疫情防控一线参战。“作为一名党员和呼吸内科医师,我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若需要抽调临床一线医师前往武汉地区支援,我将随时听候调令,虽有风险也义无反顾奔赴疫区。”
作为一名从事临床医学20多年的医生,黄达荣真对传染病防控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曾经参加过‘非典’、‘H7N9’防控工作,两次经历都让我收获了许多,这次再一次出征,我感到很幸运也很急切,我是一名呼吸内科医生,相信在武汉,我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黄达荣坦言,作为余杭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队长深感压力,但是并不害怕,因为他相信医疗队队员们的业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战斗力。他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退缩,我们一起去,一起回来!”
黄达荣的妻子也是医务工作者,他们有两个孩子,儿子16岁,女儿7岁,一家人与妻子的父母住在一起,大家对他支援湖北都是心里有所担心,行动上却非常支持。
区五院即将出征的医生护士合影
身为区妇保院儿科护士的吴晓云在平时的工作中十分细致,她常常认真记录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并在交接班时跟同事详细说明情况。为了疫情期间的工作需要,吴晓云毅然选择住在医院不回家,女儿也被她送回了老家交给父母照顾。接到通知后,吴晓云没有与家人商量,但她相信,家人会理解并支持她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尽一份责,付一份爱,是爱让我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人家都能去,咱们也能去,妈妈支持你!”这句话来自区妇保院的儿科护士夏婷婷的妈妈。出生于1981年的夏婷婷,已经有15年的工作经验了,在工作中对患儿关心呵护,如同自己的孩子,热情细心,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家有两个孩子的她需要工作、家庭两头兼顾,平时只有身体欠佳的老母亲帮忙照看2岁多的儿子,洗衣做饭接送女儿上学都是婷婷的事情,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毅然决然地选择驰援武汉。乐观开朗的夏婷婷说,“家里的事情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有老公顶着呢,我现在最重要的使命是去帮助那些病痛中的患者。”
区妇保院的“勇士”和物资即将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