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上讲:“过犹不及”。
人生自古多磨难,世间冷暖皆自知。为人做事也好,嬉笑打骂也罢,倘若做不到进退自如,取舍有度,就很可能陷入命运的窘境中。
人生有度,别太用力,我们要学会顺其自然、适可而止、看淡不顺。
1别太用力,顺其自然
在身体健康方面,绝大多数人,不按规律办事。譬如,有的人:
在年少的时候,抽烟酗酒,熬夜玩游戏,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在年老的时候,忌口保健,早晚做运动,用力保养自己的身体。
他们任意支配着自己的身体,一旦透支起来,便没有节制,而一旦保养起来也没有限度。
养生不是即时性的行为,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直至成为一种习惯。养生好比山涧的泉水,要慢慢从泉眼往出渗水,细细地流,长流不断,这样出来的水才会清澈甘甜。
季羡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很多人为了养生,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
如此心态养生,岂不是过犹不及、小题大做了吗?
现在很多老年人,为了养生, 听专家学者的养生讲座,吃包治百病的养生药品,到头来中了奸商的道,赔钱又赔心情,还弄坏了身体,得不偿失,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古人认为,顺气自然的老去,才是最好的养生。
《庄子》上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往简单了说,就是人顺应天道自然,处于常态就可以了,拥有一颗平常心就好了,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
身体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身体支撑着整个人的运道。
对待自己的身体,要适度自然,不能纵欲,也不能禁欲,凡事不能太过极端,凡事都要顺其自然。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才是最健康的心态。
2别太用力,适可而止
王安石有一句千古名言:“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这句话是告诫人们,做事要注意其条件和限度、适可而止,利用矛盾转化的原理为成功服务。
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儒家则讲求“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任何一件事物,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有利也有弊。虚心过了就会变成虚伪,自信太过了就变成自负,开放太过了就会变成纵容。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日常生活中,但凡做事,一定要有度,要适可而止。
历史上因为不懂得适可而止,后来被杀害的例子有很多,值得每个人深思。
比如,刘邦称帝之后,晚年变得疑心很重,接连诛杀了很多的开国大臣,就连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名臣也不能幸免,俱以谋反罪名消灭。
但是张良却逃过了这一劫,究其原因,就在于张良不求功名利禄,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所以他很轻松的活了下来。
再比如,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明哲保身,主动裁撤湘军,交出兵权,才换来曾家的安宁和富贵。
人生要适可而止,生活要量力而行。懂得何时进,懂得何时退,懂得何时要显,也懂得何时要藏。倘若不知进退之法、不懂显藏之道,余生必会遭殃。
3别太用力,懂得看淡
看淡看似简单,实则是一种需要后天不断磨砺才能练就的本领。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这一生,每个人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所以我们要懂得凡事看淡。
生命之中,不是每一粒沙子都可以成为珍珠,不是每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雕像或艺术品。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懂得看淡,不是每一份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不是每一个理想都能实现。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遗憾,有些事情是我们靠努力也不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便是看淡,顺其自然,不用再苦苦追索。
《镜花缘》里有一句名言:“尽人事,听天命”。
当一个人穷尽所有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时,剩下的便是静静的等待结果了,不管结果好坏如何,我们都要淡然接受。
东晋陶渊明,本来有报效国家的打算,但他深知官场的黑暗风气,几次做官,都抑郁不得志。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看淡了官场乌烟瘴气,这与他秉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相悖,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人要懂得在顺逆境面前看淡,懂得放下无法挽回的事情,别让生命消耗在不切实际的事情上。
西方有一句名谚:“太阳上也有黑点”。
人这一生,其实缺陷也是一种美,正如月亮的阴晴圆缺,造就了它多样的美丽形态一样。看淡是大悲大喜后的平淡,是历经沧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