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战“疫”共治力量!他们打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通道

2020-04-05     锦州政法

来源:辽宁法制报


辽宁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已正式启动,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验,还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

在此次抗疫战斗中,本溪通过一次次摸索、一次次总结,应“疫”而战,不断健全了制度体系、创新了基层治理,提高了公共应急能力,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开了新通道。

本溪公安利用无人机进行抗击疫情宣传


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

组成社会治理“共同体”

日夜守在小区门口测温,每天按时在园区每一个角落喷洒消毒液,给隔离家庭送去生活用品和蔬菜水果……疫情暴发以来,这样的守护每天都在发生,给本溪百姓带来安全感。

社会治理的重心和落脚点在基层,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本溪的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庄都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抗击疫情战役打响以后,本溪市“枫桥经验”的优势马上凸显了出来,基层的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和志愿者第一时间站了出来,而这些坚守在一线的“战士”组成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

1410户3996名居民,摸清底数需要几天?本溪市平山区东明街道东明社区主任翟伟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只用了两天的时间。

这两天里,翟伟和同事从早上7点就开始入户走访,一直到晚上8点才回家休息,中午怕耽误时间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这样,东明社区在1月23日就完成了第一轮排查工作,辖区内的1410户3996名居民一个都没落下。

基层最懂基层,社区不仅仅应该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执行者,也应该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实干创新者。如何根据自身特点、优势让基层治理因地制宜?对于这个命题,桓仁满族自治县一直在思考。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桓仁县八卦城街道探索实行了“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每个网格确定一名网格监督员、网格指导员、网格长、楼长、单元长,使得辖区内社会管理控制能力更强、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更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本溪市为织密疫情排查防控网、打通群防群控“最后一公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微信接龙报平安工作,而桓仁县的微信接龙报平安则精细到了每个单元。

“五单元的家人大家好,这个群也叫平安接龙群,我将通过这个群及时公布、转达、宣传上级下发的各种信息。”八卦城街道东山社区党员盖玉兰成为单元长后,第一时间建立了自己单元的微信群,并在群里写下了这段话。

“网格精细化管理”使东山社区的抗疫工作部署快速落地,防控严密又坚韧。

从一名网格员负责几栋楼,到一名楼长负责几个单元,再到一名单元长负责几户居民,桓仁县的网格化管理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精细,这不是遇见问题时的灵机一动,而是本溪长期善治的成果。


“千里眼”“脑中枢”

公安大数据为抗击疫情提供智慧支撑

对于本溪来说,数据不仅仅是展示工作的数字,更是一种治理手段和治理理念。

“近期有多少从外地返回本溪的工人?”“外来人员是否都做了登记?”连日来,本溪市平山区32名联络员深入辖区41家商贸物流企业,在指导企业落实抗击疫情措施、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困难的同时,还利用平山公安智能扫码大数据,协助商贸流通企业对疫情严重地区以及高风险地区流入人员加强跟踪管理。

平山公安智能扫码大数据是本溪市公安局平山分局着眼疫情发展新变化,创新方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千里眼”“脑中枢”的作用,为抗击疫情提供的智慧支撑。

当一些地区还在为社区来往人员实名登记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平山区的居民只需要进行手机微信扫码登记,经查验核实后提交即可。居民完全不用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既方便又安全。

这个小区出入人员登记系统是平山公安分局仅用24个小时自主研发的。

此外,平山公安分局还研发了使用火车站卡点二维码来登记旅客信息的系统。进出旅客只需要拿出手机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并按照自动弹出的表格如实填写信息,卡点民警的手机后台就会出现旅客乘坐的车次及相关信息。

本溪公安用大数据为全市全面打造了一个新型的“抗疫系统”。

如何在不接触人的情况下进行抗疫宣传和管理工作?本溪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想到了用无人机当做空中“哨兵”,通过无人机和巡逻队员进行“空中+地面”的立体宣传模式,实现宣传的点面线结合,唱响抗疫“最强音”。

面对抗击疫情及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本溪市公安局则充分发挥公安“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鼓励引导企业、群众通过辽宁公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辽宁公安”APP、交管“12123”APP等办理公安服务审批事项,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邮寄办、自助办、跟进办”全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工作模式。

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和窗口单位共开展预约办理336件次、网上办理74件次、邮寄办理415件次、电话咨询1500余件次,实现了线上秒批、线下秒办,最大限度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审批便利。


“云端”开庭隔空对话

法院开启案件远程庭审新模式

以“智治”促治理是本溪市域社会治理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数字化手段又为本溪打开了一个市域社会治理新通道。

“法官,我的案子快到期限了,受疫情影响没法到庭怎么办?”

“没关系,我们可以互联网开庭。”

2月12日,本溪市平山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速裁团队受理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开庭;2月13日,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第十三号法庭法官李政久受理的一起企业兼并合同纠纷案开始调查;3月10日,本溪中院首次依托互联网庭审云平台对两起案件分别进行了司法鉴定和司法评估在线摇号选择机构……

说是开庭、调查、摇号,但是案件当事人“均未到庭”;说是“未到庭”,然而庭审、调查和调解乃至笔录签字又通过互联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是本溪市两级法院在抗击疫情期间创新工作方式、搭建互联网法庭、隔空开展审判工作的成果。

1月29日,本溪中院召开党组会,会议强调,要做到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同时推进,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引导当事人通过线上方式办理诉讼事项。

一个人的潜能有多大,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凝聚力能有多强,不遇到“事儿”的时候,永远也不知道。

1月29日,在党组会后,本溪中院司法技术处工作人员开始就如何保障全市法院“互联网审判”等工作正常开展展开激烈讨论,经过无数次的测试,至2月13日,本溪中院的“云端法庭”顺利开庭了。

其实,本溪中院一直在摸索“智慧法院”建设,疫情的到来则是给“智慧法院”按下了“加速键”。

2月17日一大早,受疫情影响,一位执行案件当事人在本溪市明山区人民法院的协助下,对本溪中院管辖的一起执行案件提交跨域立案的申请。本溪中院的立案法官通过系统接收全部材料并进行审查,确认材料齐全后点击立案,便宣告立案成功。

据悉,疫情防控期间,本溪中院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积极引导当事人充分运用辽宁法院诉讼服务网、“辽宁微法院”微信小程序以及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平台进行网上立案、诉讼、调解等诉讼事项,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和律师参与诉讼,切实降低群众出行风险,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无疑,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大考中,本溪市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而成绩的背后,本溪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成果也经受了一次实战检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2qaSXEBnkjnB-0zh3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