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开始针对一项新功能进行灰度测试:公众号“个性化推荐”。
近一个月来微信做了不少更新,无一例外都与公众号有关系:公众号可创建专辑、公众号留言功能支持用户和作者“叠楼”,文章中可插入搜索框等,但这些改版幅度不大,并不影响一直以来的阅读习惯。
“个性化推荐”表面上虽然也只是打乱订阅号展示时间轴,但背后意义则大不一样。
优化阅读,谁喜谁忧
何谓“个性化推荐”?顾名思义,用户查看订阅号列表,文章不再按照推送时间先后显示,而是顺序被打乱,一个小时前的文章和昨天的文章可能前后脚出现。
体验了一番被“推荐”后,对比之前的界面,科技君对这项更新有着又爱又恨复杂感情。
爱的是,以往常看的订阅号的确更容易刷到了,不用专门点进去查看一番更新,作为一个新媒体小编,科技君关注了上百个公众号,自然大大提升了我看文章的效率;同时微信也会“聪明”地将科技君喜爱的类别送上前排(也有可能是科技君的错觉),以致于点开一篇文章后,马上又想点开新的文章,在其中花掉比平时更多的时间。
科技君不喜欢的是,这样会让我不知不觉错过许多文章推送。有些公众号科技君虽不常看,但因为它们推送时间的巧合,比如刚好碰上我上下班通勤、睡觉之前这些刚好刷着手机的时间段进行推送,科技君点开的几率自然就高了许多——被“个性化”之后,这些掐着时间点的推送,科技君恐怕就与之无缘了。
如果用户不喜欢,也有办法把这个智能排序改为我们熟悉的时间排序,和之前信息流的改版切换一样,点击右上角的选项按钮即可把信息流界面改为最初的折叠订阅号界面。只是这个切换是一次性的,你第二次点进来看到的还是信息流。
对于改版,微信方面回应称,团队将这一改变称为“阅读效率优化”,是为了让用户可以更高效阅读到感兴趣的内容。
淘汰“伪KOL”,也伤及无辜
这次的排序优化功能,用微信的话说是根据“订阅号的优质程度、用户对订阅号的喜爱程度以及群发文章的内容质量等综合因素动态”决定的。
微信并未透露这几个指标的具体判定指标,但可以合理猜测用户对订阅号的喜爱程度应该包括点击量、评论数、点击在看、分享的几个指标进行确认。而订阅号优质程度很可能是根据原创数量,更新频次、粉丝阅读弹出率等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群发文章内容质量可能在篇幅和公众号历史文章上都会有所倾斜,也许还会纳入热点话题、动态等因素。
微信是为了留住用户时间,但“优化”背后往往也意味着“淘汰”。
试想一下哪些类型的公众号会被微信选择“沉入海底”?粉丝少、文章质量低的无营养公众号自然是第一波遭受攻击的对象,不过他们通常被称作“伪KOL”,出局显然是真正用心做内容的媒体人喜闻乐见的。
怕就怕微信会伤及无辜。
要知道,许多高质量的账号并不以高频次更新、海量原创文章数量取胜,而是重在对文章质量的打磨,往往一两周,甚至一个月才会推出一篇精品,读者本将其视为“宝藏”,不会额外点击“在看”或进行收藏,账号皮下多行事低调,不会刻意与读者互动,个性化推荐界面推出后,恐怕将更是难以寻觅其踪影。
有些受众面不广、小众领域的自媒体,生存环境已经算非常艰难,被优化后,更是容易掉进恶性循环中。
也就是说,“个性化推荐”像个大筛子,无差别攻击着本就难冒头的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