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野《烟》,2001至2002年作 压克力画布,178 x 365.5cm
成交价:5218.2万港元
在香港社会暴力冲突持续升级的紧张局势下,艺术品市场却依旧保持强势,成为了乱世中的避风港,并屡次带来振奋人心的惊喜。
就在常玉《曲腿裸女》拍出1.98亿港元,刷爆社交平台后,2019年10月6日晚,香港苏富比2019年秋拍“无涯:吉利翁·库维中国当代艺术珍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
本场共3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上拍。
“无涯”专场中的绝对主角,是眼下炙手可热的刘野。
他的大尺幅画作《烟》当晚从2000万港元起拍后,经28口激烈叫价,至4400万港元落槌于现场女士,加佣金5218万港元,刷新了此前由同系列作品《剑》保持的个人成交纪录。
而晚拍中刘野另一作品《我是一个士兵》同样表现出色,以1121.5万港元超估价两倍成交。
左:《我是一个士兵 (艺术家自画像)》
亚克力画布 60 x 40cm 1999年作
右:《剑》布面油画 180×360cm 2001-2002年作
《烟》作于2001至02年,刘野当时开始刻意摆脱一直以来的叙事性绘画。
在90年代末至2000年初,刘野在画作中反复、大量使用红色,除了用作揶揄战争或政治意识形态,其实也是艺术家童年的色彩。
刘野说︰“我成长于一个被红色所覆盖的世界,红太阳、红旗、红领巾”,对于刘野与那一代人而言,红并不是专制政权的代表色,而是“一旦忆及童年就不得不回到的色彩”。
//刘野
LIU YE
艺术家刘野
从2017年开始,“刘野”这个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亚洲地区的拍场中,并屡屡创下惊艳佳绩。虽然早已是中国当代艺术圈的中流砥柱,但刘野在市场中的“爆红”颇有厚积薄发的意味。
2018年,荣宅举办刘野个展“寓言叙事”现场图片
“寓言叙事”《张爱玲》作于2004
2018年底,刘野个展“寓言叙事”在荣宅开幕,连同当月在上海举办的众多博览会一起,组成了当年最值得关注的艺术事件。在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举办期间,全球顶级画廊卓纳宣布对其代理权,并计划于2020年在纽约空间为其举办个展。
刘野《飞翔的天使》 油彩、画布 40×40cm 1998年
保利香港拍卖2018年秋拍
成交价:HK$ 5,192,000
刘野作为国内当代艺术中坚力量之一,在严苛的市场考验中脱颖而出,成为亚洲二级市场中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并在持续升温的态势中稳健地占据一席之地,给予了藏家充分的信心。
刘野的父亲是作家,母亲是一名语文教师,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让他得以从小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刘野曾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而后前往德国柏林留学。
刘野《红·黄·蓝》,保利香港拍卖2013年秋拍
成交价:HK$ 16,100,000
相比过去数年接受的教育,他开始自发性地去创作——一个人的时候,情绪与思考变得尤为重要。
童年时的经历,水到渠成地成为了那把钥匙。在音乐、文学中,他源源不断地攫取,但并不单纯视之为灵感,它们更像是情绪的培养皿,赋予了作品更多的呈现维度。
刘野对细腻情绪的把控拥有惊人的天赋。借此,其画笔下可爱稚嫩的形象,仅留下轻盈的壳,情绪被细细咀嚼,再缓缓填充其中。所谓“可爱”是观众对画中形象的固有认知,而观者在画作前能真切感受到的气场与之形成反差。两者就像旋涡,观众不自觉地被吸引。
刘野《诗人》,油彩、画布,169.5×199.8cm,1999年
保利香港拍卖2017年春拍
成交价:HK$14,160,000
这些流淌着淡淡忧伤的“梦幻小人”由童话而生,却早已自懵懂蜕变。
而随着心情波动,刘野选择的载体自然随之改变: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女孩”贯穿至今,成为其20余年艺术生涯的经典符号;而早期经常与小女孩一同出现的小男孩,却在2000年后慢慢淡出,逐渐被米菲兔所取代。
米菲与梅兰妮(Miffy and Melanie)
对于如此而来的人物形象,有一种说法是“男女老少都喜欢”。
《匹诺曹》
艺术家梁远苇曾举例说,一次,她的一个朋友,十几岁的男孩,看到刘野手机壳上的作品《匹诺曹》,问他为什么画他。
刘野回答说,“虽然匹诺曹说谎,但他是好孩子。“然后那个男孩眼睛里突然就噙满了泪水,说“我觉得我就是匹诺曹”。
刘野《国际蓝》,油彩、压克力、画布(双联作),210.5×420cm
2006年 估价:HK$ 22,000,000-32,000,000
刘野《国际蓝》(局部),油彩、压克力、画布(双联作),210.5×420cm
2006年,估价:HK$ 22,000,000-32,000,000
在这幅《国际蓝》中,同时出现了“米菲兔”与“小女孩”两大经典形象:一左一右,打破常规对视,巧妙地呈现出更隐秘又难以割舍的关联。
刘野《国际蓝》(局部),油彩、压克力、画布(双联作),210.5×420cm
2006年,估价:HK$ 22,000,000-32,000,000
整幅作品沉静的蓝色,让人难以不想起伊夫·克莱因。
近60年前,克莱因凭借这种取得专利的纯净蓝色获得了空前成功;与《国际蓝》中小女孩身旁的蓝色单色画,又一次构成了跨越时空的回响。
透过《国际蓝》,刘野不单是向自己崇拜的艺术家致敬,更是将表征的图像转化为内在情绪,进一步深化绘画的原始情感,从此展开其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
《国际蓝》堪称刘野创作生涯至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标志着其回顾内在精神、彰显外在形式的崭新高峰。
伊夫·克莱因《单色蓝 无题(IKB 79)》,1959年,英国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藏
两大人物形象跨越其艺术生涯多年,像是稚嫩与成熟的刘野站在时间凿出的沟壑两岸,隔空展开一场无声对话。
两者呈现出的几何美感与其艺术形式相呼应,完美地将空间和物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致敬单纯
而在德国留学期间,除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审视,西方绘画艺术对其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刘野至今也毫不掩饰蒙德里安与伊夫·克莱因给他带来的至关重要的启发。
刘野《蒙德里安、迪克·布鲁纳和我》,布面丙烯,120×80cm,2003年
“他的画那么单纯——最基本的颜色和垂直水平线,我也想解决单纯的问题。”“横平竖直”,看似是无聊刻板的标准,刘野在其中如鱼得水。
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几乎贯穿了刘野的创作生涯。
刘野《百老汇往事》
无论是画面中完整出现的《百老汇爵士乐》元素,还是充满隐喻的线索,刘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位大师致敬。
在过往创作的《百老汇往事》、《小女孩在纽约》中,刘野使用了与此幅《国际蓝》相同的构图,三件作品底色分别为粉红、明黄与国际蓝,呼应了蒙德里安最经典的三原色使用。
刘野《小女孩在纽约》,2005年,苏富比香港,2019年4月1日
成交价:HK$ 22,975,000
他的画作融合不同元素与本源,在多种创造力的推动下产生:记忆,观察,想象与艺术修养。刘野的所有作品都充盈着某种不明确性,似乎悬浮于两个世界——现实与虚构之间。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他创造出可为他人触及,但却无法渗透的个人领域,被称为“主观现实”。
《梦见蒙德里安》
《为蒙德里安的构图》
《米菲和蒙德里安2号》
《为蒙德里安哭泣》
《自画像与蒙德里安》
《在蒙特里安前沉思》
//这是一幅“自画像”
谈及艺术创作,刘野强调“每一幅作品都是我的自画像”。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自画像”,它们既是刘野个人气质的具象化演绎,又能让所有观者在其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身影——共情让其作品动人心魄。
《齐白石知道蒙德里安》
《大旗舰》
《失去平衡》
《红色战舰》
《无题》
《诗人》
《邓丽君》
《莫扎特》
《张爱玲》
The First Story/第一个故事 1994
The Second Story/第二个故事 1995
《天使合唱团》
《谁怕L夫人》
《黑色,白色和灰色的成分》
《让我在黑暗中》
《离开我在黑暗》
《黑板》
《盒子上的盒子》
《大鸽》
《花 No.1》
《禁书之二》
《画室》
《天使》
《女孩与小猪》
The Poet rescues a small pig《教皇拯救了一只小猪》 2001
Killing me softly《温柔的杀我》 2002
从刘野的作品中,有人看到的是诡异古怪,有人看到的是童真幽默,有人看到的是戏剧性的表达,而这背后其实是他内心深处的忧伤。
刘野说:“欢乐背后的是忧伤,是我对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表达,用貌似欢乐的图像去表现忧伤,比直接用忧伤的图像去表现忧伤更令人动心。”
来源:美术艺考界
-END-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宋庄国际艺术区龙吟雅风
官网:http://www.art579.com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