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1 艺术评论
潘玉良的作品蕴含着中国绘画的韵律与意境,又兼具西画夸张的构图和明快的色彩;她将西方现代油画语言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精神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她一生留下的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水粉、速写等作品有4700多件,题材非常广泛。她的作品受到欧洲艺术界的推崇,先后获得意大利罗马国际艺术金质奖、法国巴黎市金像奖、比利时银质奖、法国巴黎大学多尔烈奖等20多个奖项,她的作品被法国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摘自《昨夜星辰——潘玉良画展》
潘玉良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成就突出的女画家,卑微的出身和艰辛的生活经历被世人感叹,她不凡的艺术成就更令人钦佩。潘玉良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很多观众通过影视剧对这位传奇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她那深深的爱国情结却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的,通过中国人物、中国风景、中国式静物等画作解读了她旅法四十年,不入外国国籍的赤子之心;描写人间情爱、亲情的很多画作,体现了性格刚烈、颇有大男子气度的潘玉良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内心之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潘玉良的绘画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风格,对于国画、油画都很擅长的她还探索出一种自己的风格,通过写生、速写、油画、水墨等艺术形式,以及情有所寄的创作构成,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成就和才情。
——摘自《潘玉良画展》
2 作品欣赏
《自画像》
《自画像》
《坐着的模特儿》
《菊花和女人体》
《照镜》
《执扇女郎》
《扶椅女人体》
《窗前女人》
《戴银饰的黑女郎》
《戴花的执扇女》
《三个密友的聚会》
《聆教》
《三人像》
《花园小憩》
《穿红裙的妇女》
《河上泛舟》
《郊外幽会》
《水果与花》
《野菊花与线装书》
《林荫浴场》
《奶牛牧场》
《秋天的教堂》
《山脚小镇》
《时报烟斗和盘果》
《菖蒲与水果》
《白色花瓶中的群花》
3 艺术家简介
潘玉良
(1895-1977),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原名陈秀清,江苏扬州人,后改为张玉良。1913年被潘赞化纳为妾,改姓潘。1917年在上海开始从洪野学画。1918年潘玉良考取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师从王济远、朱屺瞻。1921年潘玉良考取入国里昂“中法大学”。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从德卡教授学画。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关注【写生研究】
参展咨询:13552642966(微信同号)
-END-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