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呀!当年烦透了我妈的那套说教,如今正在我身上重演!

2020-05-25     父母世界Parents

原标题:天呀!当年烦透了我妈的那套说教,如今正在我身上重演!

最近,在父母世界Parents的读者互动群里,大家聊到了一个热搜话题“当90后或成了父母的样子”。

刚开始大家是各种欢乐吐槽,后来聊到了一种让很多妈妈都感到焦虑的问题——曾经那些我们很反感的妈妈的教育方式,现在自己做了妈妈,会时不时的像魔咒一样出现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

@可爱范小范

当你3岁的儿子梗着小脖子,拒绝捡起地上的玩具,你瞪着眼睛嘴里不自觉地冒出一句:“我可数了啊:一、二——三!”的时候,你的头脑里会忽然闪回出自己母亲年轻时的样子, 忽然发现,你的语气、声调,连数数字的节奏都和自己的母亲一模一样。

@MandyMa莉莉

你正在忙着做饭,你7岁的女儿不停地在旁边问及她找不到的一本漫画书,你随口就说出一句:“不知道,在我脑袋上呢!”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被自己吓到, 那句自己母亲当年一句非常不耐烦的独特语言,二三十年后从你的嘴里再次出现?

“怎么会这样?”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说出来的话和自己母亲说的一模一样?

今天为了解决大家的这一焦虑问题

我们特意邀请到新世纪医疗的

儿童心理咨询师李林霞老师

为你排忧解难!

李林霞

新世纪医疗儿童心理咨询师,新世纪健康管理学院资深教育专家;毕业于加拿大百年理工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多年来致力于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课题研究。

01

天呀,育儿方式也遗传吗?

亲,别甩锅了!

你的育儿方式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与耳濡目染有关。

模仿你妈是一种本能

由妈妈一手带大的孩子,在婴幼儿期,妈妈就是最为主要的可以互动、交流的对象。我们最早学习的沟通方式主要来源于妈妈。也就是说,我们的未成年期,特别是婴幼儿期,是被浸渍在妈妈与我们的互动、交流中度过的,所以模仿妈妈的沟通方式是一件非常自然又本能的事情,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习惯性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DanielJ. Sieg)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即脑神经细胞)更倾向于以既定模式流动。当我们长大成人做了妈妈以后,因为角色的一致性,让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我们的母亲一样需要应对的场面,就像我们前面的第一个例子里“孩子不听话,把玩具在地上乱扔,地上一片狼藉”。同样的情景,会让我们的大脑瞬间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于是,嘴里就发出了和自己母亲一样的声音。(《The DevelopingMind》丹尼尔· 西格尔著)

压力让你失去思考

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大脑往往无法正确思考。就拿上面的第二个例子来说:当孩子的小嘴总像小蜜蜂似的,不停“嗡嗡嗡”地打扰到你本来就已经紧绷的神经时,你的感觉就是,没有办法、头痛、身心疲惫,孤立无援…… 这个时候,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去到那些由婴儿时期形成的神经通路,很难抑制,过后才会意识到正在重演自己母亲的育儿模式。

02

不想这样,我应该怎么办?

不要因为自己过去心灵受伤就去遮盖或者远离,其实你只是不敢去面对。

冷静下来,然后克制

韩国催泪公益片《我成为了母亲的母亲》

冷静地分析原生家庭母亲的做法,认清楚哪些是自己想要摒弃且不愿意传承下去的。就像韩国催泪短片《我成为了母亲的母亲》里,同样是母亲行为的延续,却是正面的传承。不要因为自己过去心灵受伤就去遮盖或者只是远离,其实你只是不敢去面对。那些你想要改变的做法,比如,缺乏耐心,不相信孩子,简单粗暴等等,因为多年原生家庭的生活,它们一直就存放在你的大脑里。即便我们曾经因为受到伤害而赌咒发誓,绝不重复父母的做法,让孩子再受伤害,即便我们会因为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做法而出现条件反射式的恐惧抵触情绪,但是如果不能做到冷静分析和深刻反省,我们也很难做到完全清除掉那些自己大脑里本来就有的交流模式

和解,对父辈对自己

不要总是抱怨甚至怨恨,要弄清楚自己母亲那些简单粗暴的育儿方式的由来:除了个人的思维方式、情绪控制能力,价值观取向等原因以外,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恐怕要占很大的比重。与今天相比,当年我们父母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陈旧,教育理念更是陈旧。在那个温饱还是大问题的年代里,不会有更多的人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三字经里的“子不教,父之过”,让我们的上一代以及上多少代的父母倍感压力。但是,怎么“教”?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没有人去研究。旧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孩子当作需要教化的“小个子的成年人”来教育,“简单粗暴”就可想而知了。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走向第三步,因为我们已经进步到了新的时代。

换位思维

20世纪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就曾经指出:“教育应该不再只是提供知识,而是要发展思维——要找到最适宜儿童自身发展思维的环境和方法,为不同年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差异性的适宜活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让·皮亚杰著)也就是说我们家长要认识到:儿童与我们成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用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与他们互动和交流。比如游戏的方法,就是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另外,轻松愉快的方法,也可以帮助父母尽量避免与孩子对峙的场面,从而彻底抑制家长不愿重蹈原生家庭母亲覆辙的梦魇再现。

03

4步走,和孩子亲密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大部分时候孩子给我们找麻烦,真的不是他们主观故意的。

放下“孩子故意找麻烦”的心理结论

“孩子总是故意找麻烦”,这往往就像一根导火索,会引爆我们的脾气,导致我们像上一辈家长那样简单粗暴。“社会心理学”在解释“人类侵犯行为”的时候指出:“当人们认为他人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或者伤害到自己时,往往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当人们认为他人是无意间伤害自己时,就不会产生愤怒。”(《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编著)

寻找神兽“胡闹”的原因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大部分时候孩子给我们找麻烦,真的不是他们主观故意的。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7岁男孩,学习成绩中上等,性格随和,在家长眼里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可是就在离期末考试还差2个星期的时候,孩子突然说不想去学校了一开始家长认为问题不大,可是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缠斗,家长已经失去了耐心,认为孩子是故意找茬儿。于是孩子的父亲就采取了非常手段,连打带骂,强行把孩子拖拽到学校,但是第二天一早,孩子故伎重演,继续抗拒去学校。后来,身心俱疲的家长经过多方求救,终于在一位专家的帮助下找到了原因: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霸凌。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一刹那,家长抱着孩子悔恨交加,泪雨滂沱。

是不是对孩子的要去过高了?

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往往是家长经常批评孩子的理由。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过高要求,我们就会看孩子不顺眼,就会动不动恼羞成怒,不停地走进“我教育孩子的样子跟我妈一模一样”的怪圈,因为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也曾那样“望子成龙”过。

经营思维对待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在我们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应该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家庭幸福,还有孩子的一生幸福。果我们家长能够把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技巧,比如,积极倾听、尊重对方、真诚坦率、真诚欣赏等等,都运用到亲子关系当中,理性生活,理智分析孩子的问题,我想我们做父母的就会少犯很多错误,我们的孩子也就会少出很多问题。我们也就不会一再陷入“我教育孩子的样子跟我妈一模一样”的梦魇中去了。

各位释怀了吗?

不需要焦虑,更不需要恐惧,

和父辈和解,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

每个妈妈都会是最棒的超人!

京选好礼送不停

扫码查看更多挚爱之选

监制/ 郑鑫

编辑/ cici、李闯

撰文/李林霞

视觉/佩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uwSSnIBnkjnB-0zkiOh.html












《Parents BEST》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