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准备红包就能吃宴席、听闽剧,福州节俗“半段”也太棒了

2019-08-21   传统活儿

提起农历七月,人们马上脑补的是传统中元节里沉郁、神秘的气氛,不过福州十邑地区有点不同,当地人除了过传统的中元节外,还有个特别的节俗——“半段”。也有人根据福州话读音把“半段”说成“半旦”。

这里的七月没有中元节的沉闷,“做半段”的村庄里处处洋溢着热闹、喜悦。如果身在福州,你可能会不时收到朋友的邀请,带你去某个村庄参加“做半段”。不用准备红包礼金,欢欢喜喜地跟上就好。

“半段”宴上的甜品(图片 | 黄玉麟)


特色小吃红团(图片 | 百度百科)


“做半段”流行于福州周边的几个县。旧时福州农村有“换工”机制,农忙时,村户之间,“你帮我,我帮你”共同协作,同获丰收。“半段”的本意是——一年的时间已过半,后来便发展为在夏收夏种或秋收秋种之后的农闲时,举办的吃请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祭神祭祖、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酬谢邻里的帮助,加强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乡村里的人都很淳朴,他们相信美味的食物是最能加深情感的,所以对“半段”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其他传统节日。

每个村都有沿袭下来的“做半段”的时间,一年一次。相邻村之间“做半段”的日子往往是错开的,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请,不至于有冲突。今天你来我家,明日我去你家,出嫁的女儿也能回娘家“做半段”。大多数村子“做半段”的时间都在农历七月,因为情况不同,有的村甚至会延续到八月以后,几乎整个下半年大家都在庆祝。

“半段”筵席上的菜品(图片 | 宣倩)

“半段”筵席上的龙虾(图片 | 微福州)

“做半段”,主要的活动是“吃”。在这里,你对于村宴的所有期待都可以调动起来。

“做半段”当天,村民们以家为单位在自己家大院里、屋里摆开宴席,晚上的比中午那场更隆重。场院上摆开的土灶正冒着烟气,露天的厨房里大厨和帮厨来回忙碌着,摆开的大圆桌上菜品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散着诱人的香味,叮当的杯盘碰撞声和鼎沸的人声让人不自觉地便融入进这欢快的气氛。

准备中的“半段”宴(图片 | 福州知了)

村宴准备开始了(图片 | 宣倩)


大家可以各自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主人家以邀请到的客人多为豪,以宾客吃得满意尽兴为目标。朋友带上朋友,同学带上同学,同事带上同事,来客甚多。因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所以常有故事说:开宴了,客人落座,酒过三巡,主人来敬酒,攀谈间才发现走错人家了,客人顿觉尴尬,不过主人却不以为意哈哈一笑,继续盛情款待。

有些村“做半段”的时间跟传统的“七月半”相近,所以常常混到一块举办。所以不时也能看到“做半段”之时出现祭祀神明、迎神等活动,有的村还请戏班子唱闽剧、讲评话、放露天电影来助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村里闽剧开唱了(图片 | Anna的博客)

村里闽剧开唱了(图片 | 福州新闻网)


以前“半段”宴席上的菜是很传统的福州乡土菜,福州话歌谣《年节歌》中是这么说的:

七月十五做“半段”

亲朋好友聚无断,

好酒好菜请侬客(客人)

肉燕鱼丸太平卵(蛋)。

宴席上,村民们端出自家最肥美的鸡鸭鱼肉和珍酿的青红酒,各家巧妇更是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煎、煮、炒、炖,只为赢得各方宾客的真心赞誉。席间,觥筹交错,主客尽欢,闲话桑麻,畅叙亲情友谊,气氛节节攀高,最后“家家扶得醉人归”。

大块肉最实在(图片 | 黄玉麟)

肉燕鱼丸太平蛋


现在生活水准提高了,为了使“半段”办得隆重而体面,赢得一声声“好啊”“丫霸”(真棒之意)的喝彩,主人家浑身解数都用上了。宴席虽然还摆在家中庭院里,却由专业的大厨来操办,各种上好菜式堪比酒楼,海参鲍鱼、鱼刺龙虾、山珍海味,纷纷登场,食材讲究,分量足,用本地话描述便是“菜品实在”。有些菜式是最原汁的闽味,经常能让人眼睛一亮,味蕾大开。

海鲜集合

谁也说不清这个习俗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几百年来却从未中断。各家“做半段”的规模不同、菜式不同,不变的是主人家热情好客、真挚而淳朴的情义——不求对等回馈,尽自己所能只把最好的食物呈出,向各方到来的宾客表达感谢和丰收的喜悦。可能正是因为幸福和温情是可以传递的,所以才能使“做半段”的乡俗能流传至今吧!

作者:还是懒星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