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成了农村娃的“陪伴者”,咋整?

2019-11-28     农视网

女儿:爸爸我要看奶奶的手机!

我:你不是有手机吗?要不看爸爸妈妈的?

女儿:不要,我就要奶奶的手机。

我:为什么?

女儿:奶奶手机里的抖音没设置青少年模式。

我:……

有没有同感

现在的小孩子玩手机可以说无师自通,抖音、快手、“打农药”、“吃鸡”、看直播、刷礼物……玩的比大人溜多了。尤其不少农村孩子在这些“技能等级”上还要更胜一筹,因为沉迷电子产品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农村孩子玩的时间更长

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显示,农村儿童每天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88.40分钟)。而教育部也在去年指出,农村学生的视力不良上升速率已经开始超过城市


由于缺乏管束、课外生活单调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正沉迷于电子产品,进而引发近视高发、身体变差、精神颓丧、孤独自闭、价值观混乱等多重问题。

老师:农村孩子长期与冰冷、没有感情的电子产品打交道,喜欢聊微信、QQ,看似社交广泛,但现实中很孤独,缺乏面对面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家长:没手机,孩子仿佛活不了。在家看直播、打游戏,手机屏碎了都要打,好像啥都不在乎。想管,但看到朋友圈里因家长摔手机孩子跳楼身亡的悲剧,管不住,也不敢管。

电子产品是留守儿童的陪伴者

城市孩子拥有丰富的课外活动项目,而农村孩子课后活动匮乏、生活单调乏味,只能从手机中获得新鲜刺激感。

许多农村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十天半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回一次家,他们情感关怀缺失,长期处于自我认同度低、孤独感强烈的状态,容易从虚拟世界寻求慰藉,手机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

一方面,电子产品正让农村孩子作息不规律、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变差。另一方面,模仿网言网语,说脏话,增加暴力倾向,模仿网红的穿着打扮,攀比……

别让电子产品“毁”了孩子

“抢救”孩子,家长是第一责任人。一些家长为了自己能够方便干活、自由活动,有时故意用手机“哄孩子”,致使小孩从小养成手机依赖;还有家长则把玩游戏作为孩子完成作业的奖励,这种意识该改一改了。摒弃“孩子还小,玩一会儿没关系”的观念,应尽可能多与孩子沟通,给予有效陪伴。


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体育运动和趣味户外活动,在顺应孩子好玩天性的同时实现强身健体,从而避免他们形成手机依赖。

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农村孩子需要上网去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他们缺乏的只是能够安全使用的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环境。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解决农村儿童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就别怪家长用电子产品“稳”住孩子。

来源:半月谈、人民日报、央广网

编辑:张晨

责编:康轩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RSHsW4BMH2_cNUgOii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