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所有中国人都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人生第一次“。
作为普通人,我们第一次,超长假期;第一次,不能出家门;第一次,离死亡如此近;也第一次,认认真真思考了与人生、与健康、与陪伴有关的事情……
而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第一次,许下离别的承诺;第一次,为工作剪去长发;第一次,穿着防护服连轴工作24小时;第一次,在工地上吃年夜饭;第一次,给人免费送餐;第一次,捐款捐物……
人生很多的“第一次”,浅浅淡淡,随时间消散。
而今年的这些“第一次“,注定会镌刻进我们的生命里。
有一部纪录片,也把镜头对准了12个“人生第一次”,豆瓣评分9.2,哔哩哔哩评分9.8,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当兵、上班、进城,接着迎来买房、结婚,直到退休、相守、养老和告别。
这是一部平凡而惊险的“人生图鉴”,每个人从起点出发,又回到终点。我看了已经播出的五集,每一集都泪流满面。
不同的人在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这部纪录片不避烟火,不调虚情,记录下人们步履不停的样子,回望那些可能被遗忘的初心,提醒我们,应该珍惜什么。
第一次啼哭 春和景明
第一集《出生》,镜头对准了产房,这是我们第一次和世界见面的地方。
画面最先看到的是一群爸爸肚子上连接着仪器,体验女性分娩开指时的阵痛。
(从1指开到10指宫口大小图示)
没几分钟,他们便败下阵来,痛到模糊,面目狰狞,着急的喊“停停停”。
问及阵痛开十指是怎样一种体验时,他们这样形容:
“就像有人要从你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是”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踢你的肚子”。
在中国,平均每天约有5万人降临到这个世界。
每一个选择顺产的妈妈,都要经历这种疼痛。
一指二指下不了地,三至四指以头抢地。开到十指,相当于去鬼门关走了一趟。
产妇吴丽辉正等待另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她是二胎。开到一指时,尚能忍受。后来,疼痛升级,一次比一次剧烈,她痛到忍不住捶墙,催促护士给她打无痛。
要知道即便是无痛分娩,也不是指整个产程无痛,出于安全考虑,女性宫口必须开到两指以上才能上无痛。
而且打无痛的针有多粗多长,你们知道吗?
麻醉药用一根穿刺针刺入产妇体内,粗长的针身穿过产妇腰部的脊椎孔,通过它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麻醉师提醒吴丽辉:“这是最痛的一针,不要动。”
吴丽辉已经没有力气动,也没有力气哭了,她侧躺,闭着眼。我们能看到的,是她搭在产床边,止不住颤抖的手。
上了无痛之后,一场“硬仗”才正式开始。
准妈妈需要借助每一次宫缩,拼尽全力,使劲再使劲。
不知道经过多少分钟的努力,准妈妈的体力到达极限,宝宝终于降生,“出来了出来了!是妹妹!”
吴丽辉夫妇如愿以偿,凑成一个“好”字。
“这是人生第一次的见面,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其中的艰难,有时我们无法预料。”
吴丽辉的生产还算顺利,而27岁的向爽则凶险很多。
向爽怀孕28周,双胞胎。但是她患有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需要先接受心脏外科手术。
一台手术,三条性命,肚中双胞胎面临高达30%的死亡风险。
丈夫王翔带着她从老家到上海求医,他们没有选择,只能硬闯。
面对专家组的风险提醒,丈夫和家人一致意见:万一手术途中有风险,保大人!
心脏手术的前一天晚上,王翔握着向爽的手,讲笑话给妻子放松:“明天你会被绑起来,头也固定不让动,免得你甩头,口水甩出来……”
他给妻子打气:“医生嘛,总是把最坏的结果说出来,明天你肯定没事的!”
第二天手术过程中,向爽一度心脏停跳。
好在经过60分钟的抢救,成功脱险。
一个月后,向爽迎来了第二次手术:这一次,是生育手术。
让人高兴的是:生了两个男孩,母子平安。
一直紧绷神经的丈夫心头大石终于落下,这个粗犷的汉子在产房外喜极而泣。
两个孩子取名:春和、景明。这是向爽之前在梦里梦到的,来自《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推开产房的门,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萌娃离家,人生第一次上学
如果说第一集看得人不敢生孩子,那这第二集,孩子们的各种萌态、窘境和童言无忌,则是大型的催生现场。
每年9月,适龄入园的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亲爱的爸爸妈妈。近一个月的时间,幼儿园门口,每天都会上演年度哭戏:回家的诱惑,我要找妈妈。
不管在入园前父母给孩子做了多少心理建设,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那些处心积虑地夸幼儿园如何好的绘本,没有一个是真的。
幼儿园里的老师怎么样?
有没有最不喜欢的小朋友?
入园有入园的苦,9月入学的孩子也不轻松。
他们小小的肩头,担负着比书包还重的东西-父母的期待。为了增加一点仪式感,不少父母在孩子的书包里藏了小秘密:
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聪明,考试100分。
这些小娃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让他们哭到不能自已的幼儿园,会成为上小学之后,他们最怀恋的地方。
他们会开始在意老师发的每一颗小星星。
她们每天被妈妈逼着写作业,练钢琴,中间只能休息5分钟。
用郭雨晴的话来说:“我都快被我妈妈搞疯掉了!”
你的理想是什么?
有孩子说想当消防员,有的想当解放军,有的想当考古学家,而有的孩子只想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爸爸!
看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率真可爱。可是,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平静的接受孩子普普通通的梦想吗?
推开幼儿园的门,人生第一次离开家。
推开学校的门,我们才深刻懂得什么是童年。
童年是没有经过我窗前的隔壁班的女孩;童年是总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童年是总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我在爸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这一集的名字来自一首孩子的诗: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要不是看这集,我都没意识到,在所有语文作文试卷中被规避的题材-诗歌,竟然可以改变一个人。
这一集的取景地在云南省保山市漭水中学,学校的811个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些外出务工,有些在家务农,但相同的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也没有时间陪伴他们。
而在这811个孩子中,只有一半能考上高中,那些考上高中的孩子最终会走出大山,不再回来。留下来的那些孩子,他们可能会种茶、干农活、重复父母的路径,去外地打工,他们的未来可能因此被设定。
但是,这所中学的校长却坚定的要教孩子们写诗。他说:“写诗并不能帮助孩子高考加分,不能提高升学率,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施应锁,12岁,因为家离学校太远,只能住校,在漭水中学811名学生里,他个头最小,总是跟在人群最后面。
老师带孩子们去户外诗歌采风,这是小锁第一次接触诗歌课。
老师让大家把手中的叶子卷起来,做成镜头的样子,聚焦它,透过云层,透过大山去观察。
老师说:诗歌很简单,就是闭上眼睛,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可是,直到第一次诗歌采风结束,小锁也没有写出自己的感悟。
周末离校,小锁一到家就拉着最喜欢的小牛去山里吃新鲜的青草。
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坐在山坡上,小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头的锁被一点点打开了,他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
闭上眼睛的时候
我看到了绿色的风
它拂绿了山林树木
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
告诉你
文字配上画面,你就会发现这首诗有多美,用心写出的诗质感都不一样。
穆庆云,12岁,施应锁的同班同学,她自己一个人生活。
8年前,爸爸车祸去世,姐姐在外读师范。两年前家里被泥石流冲垮,妈妈借钱新盖了房子,为了供她和姐姐读书以及还债,常年在广东打工,过年也不回来。
在一次篝火诗会上,老师问孩子们:“10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爸爸或者妈妈”?
“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像火苗一样快燃尽了,也要最后灿烂一次。”
这是其他同学的答案。
而穆庆云写的是:
10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
我会教我的孩子,
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在老师的追问下,穆庆云不好意思的说:“因为我妈妈,把太多的爱给了(读大学的)姐姐。” 她希望妈妈可以把爱留给她一些。
看到这里,我心里泛起一阵酸楚,对于多子女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真的是考验父母的难题。面对那个不够优秀,不够乖巧的孩子,我们的爱可以平等的分给他们吗?
晚上穆庆云和妈妈视频电话。视频接通,穆庆云腼腆的对妈妈说:“妈,我给你读我写的第一首诗《孩子》吧”。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
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在她们的方言里,“孩子”和“鞋子”发音相同。整首诗歌没有“思念”二字,却把孩子对母亲的想念和依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视频那边的妈妈听完之后,哭了,“女儿,真的对不起,你原谅妈妈好吗”?
这一刻,穆庆云积压在心头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妈妈的道歉换来了母女俩的和解。要不是生活不易,谁愿意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呢?
穆庆云很高兴,她接着问:“妈妈,我可不可以每个星期给你读一首诗?”
妈妈说:“好!”
在漭水中学,还有许许多多像施应锁、穆庆云这样的孩子,他们在诗歌里找到了情感表达的密码,把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写进诗里。在他们眼中,诗歌是垃圾桶,是桥梁,是一棵树,是一封信,是万物,载着他们去看不到的地方。
不管这些诗,是否读与他人听。写诗就是写自己,诗歌帮他们找到了自己、表达了自己。他们用诗歌疗愈自己,也包容他人。
我从来没有想过,教育资源欠缺,深处大山的孩子们,可以写出这么惊艳的诗歌。也瞬间明白了校长的坚决: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
推开诗歌的门,打开心扉,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人生第一次》一共有12集,目前只更新了第5集。可是光这5集已经让人哭了又笑,笑了又哭了。
人生没有重来,生活也不会重启。每一个“人生第一次”,都会在我们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面临苦难,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就能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2020年的开局确实很丧,但已经有无数逆行者替我们负重前行。相信国家、相信武汉、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熬过这至暗时刻。用第四集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吧:
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
再等等,再加把劲儿,一切都会“春和”、“景明”。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字
人生第一次
获取纪录片观看链接
-End-
如果你觉得我们的分享不错的,不妨转发给朋友,或者点个"在看“,让更多家长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