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剩女“鸡飞狗跳”大龄剩男“岁月静好,年龄只是女人的敌人?

2019-07-18     晨梦夕拾

我是晨梦夕拾,有温度,有态度。点击“关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关于大龄未婚的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但是对女人和男人的态度却不一样。

不少人觉得:虽然男人比女人多是现实,但在婚姻中,丈夫比妻子的年龄大两三岁很正常,大五岁左右也可以接受,可很少有妻子比丈夫大五岁的情况,这样一来男人比女人多就不是问题了。

而且男人大龄未婚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条件不好,这一点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所以对大龄剩男的态度比较温和。

可是对大龄剩女的态度就不一样了,他们认为:女人大龄未婚的主要原因是对婚姻的要求太高。

年轻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人结婚,等到年龄大了,更找不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人在婚姻中的优势也会逐渐降低。

大龄剩女“鸡飞狗跳”大龄剩男“岁月静好”,年龄只是女人的敌人?我们通过下面这两位过来人,来看一下现实的情况是什么。

张先生:本以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可没想到努力之后依然被剩下。

男人的成熟是来自一瞬间的,曾经的我对将来没有什么打算,别人工作我也工作,别人混日子我也混日子。

虽然那时候的收入只够养活自己,但我从来都没为此发愁过,总觉得反正大家都一样。我也没想过要出人头地,只要和大家差不多就行了。

可是在25岁那年,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一个的都结婚了,我却因没房拿不出彩礼,被心仪的姑娘拒绝,我才明白,男人承担不起家庭的责任是没有女人愿意嫁的。

当时我为此难过了一段时间,思前想后了很久,决心改变现状提升自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只要我足够的好就能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心意的女人结婚。

现在我32岁,在这七年间,也遇到了对我有好感的女人,但我觉得她们的条件达不到我的要求,就专心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可回过头来,再准备结婚的时候才发现,我依然是被剩下的那个。

现实总比想象残酷,能“逆袭”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虽然现在我的收入不低,但同龄单身的女性收入也不低,她们有底气选择更好的。

之前觉得在婚姻中男人的年龄不是问题,可是比我年轻的女孩子,几乎不会考虑我,因为不管是比我年轻的还是和我同龄的,她们都有更好的选择。

我现在很后悔曾经的眼光太高,错过了更好的年纪。女人愿意相信二十多岁男人对未来的畅想,但我现在都32岁了,已经过了那个在婚姻中对女人谈论未来的年纪了。

婚姻中,对另一半有要求是应该的,但这个要求要根据自己的目前情况而定。

谁都是会越来越好的,她现在的条件很好,将来会更好,不能觉得自己将来会更好,就把眼光放的很高,要求女人符合自己将来的条件。

刘小姐:女人把自己经营好,一样是婚姻中的优势。

我今年33岁,最近才刚结的婚,在结婚之前,从30开始我的婚事一直都是父母的心病。

在他们眼中,女人一旦过了30岁就不好嫁了,于是就不断的找亲戚朋友给我介绍相亲对象。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会参加相亲,但是到了后来,我直接就和父母说,以后不要给我介绍相亲了,就算介绍了我也不见。

原因很简单,不是我要求高,而是他们介绍的男人,条件实在是和我差的太多。

我成为大龄剩女,一方面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是我认为婚姻中,不仅男人要有养家的能力,女人同样应该如此,所以我一直都在为将来的婚姻努力。

既然我已经通过了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条件,那么我肯定是不想嫁给条件不如我的男人的。

为什么我的父母会觉得女人过了30岁就不好嫁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们认为,男人在婚姻中更看重女人的年龄和颜值。

但是我觉得,女人想要在婚姻中被重视,在家庭中和丈夫有一样的地位,就不能仅靠年轻和颜值。

我的婚姻并没有像父母想象的那么难,是丈夫追的我,他条件算不上太好,但和我差不多。

从准备结婚到现在,我们之间的所有问题都是商量着来的。我不依靠他生活,他也不会过分干涉我买什么不买什么,这样的婚姻才是我想要的。

其实大剩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好嫁,只要对自己的定位准却,要求合理,同样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婚姻。

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都不能眼光太高,年龄不仅是女人的敌人,也是男人的敌人。

男人想娶的好可以理解,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要明白,要求不能高过自己目前的条件。

25岁的时候,你月薪五千,觉得自己到了30岁月薪能达到八千,然后就要求女方的月薪八千,这是不现实的。

女人在婚姻中对男人的要求,会随着他的年龄而改变,25岁的男人月薪八千她会觉得这个男人很不错,可30岁的男人月薪八千,她只会觉得很平常。

女人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大龄剩女都嫁的很好,那些对婚姻的要求合理,并且一直在经营自己的大龄剩女,自然能能嫁的很好。

可是自己月薪三千,还要求男人月薪一万的大龄剩女,如果不合理的降低要求,可能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人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OvoE2wBmyVoG_1ZNyQv.html